楊春華
摘要:主要分析了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影響學生主動提問的一系列原因,進而提出了幾點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采用文獻研究法,通過篩選和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并以此內容作為理論支撐,從而展開研究,對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提問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教學;主動提問;能力培養;有效途徑
一、影響學生主動提問的因素分析
(一)學生缺乏數學學習的興趣
當前,在初中數學教育過程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嚴重缺乏興趣,直接影響到其整體的學習效果,如此情形下,何談讓學生主動提問呢?而且對于數學這一門專業性極強的科目來講,具有知識抽象、范圍寬廣、內容復雜的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對學生學習能力也有著較高要求。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是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不能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一直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的興趣就會消失殆盡,而主動思考探究、主動提問的能力也會嚴重缺失。
(二)學生缺乏主動提問的意識
新時代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但部分教師還沒能跟上改革的腳步,還受著舊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觀念的影響,注意力大部分放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在課堂上只是單純拋出問題,不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的提問意識自然消失殆盡,更別說主動提問了。另外,還有些教師只注重培養那些優秀學生的主動提問意識,沒能對全體學生進行提問和互動,時間久了,學生就會產生思維定式,甚至有的學生即使有問題也不敢提問,從而喪失主動提問能力,缺失主動提問意識[1]。
二、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數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提問
數學知識覆蓋面廣,內容抽象且復雜多變,需要學生有著靈敏、活躍的思維,因而,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有必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和信息化設備創設合理、有效的數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促使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從而培養主動提問的能力。
比如,在講授蘇教版初中一年級數學上冊中“正數與負數”內容時,可以為學生創設出日常商品買賣的情境,將文具設置好價格并做標注,然后組織學生買賣文具,同時記錄價錢,要求不可以用漢字記錄,這樣便可以促使學生提出“是否可用正負號進行標記”的疑問,從而練習正數負數的表示并引導學生主動提問,以此加深學生對此節內容的理解。
(二)培養心理素質,鼓勵學生大膽提問
很多學生的心理素質都不夠強大,所以在老師授課完畢后問學生還有沒有什么不會的地方,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沒有,但實際上卻是很多學生根本不敢說出心中的疑問。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知識的講解和傳授時,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多多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提出疑問[2]。
(三)做好預習工作,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對于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培養,預習也是很關鍵的,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對即將要掌握的內容和知識點進行全面的預習,同時標注出不明白的地方,為后續的積極提問奠定基礎。比如,在進行蘇教版初中一年級下冊“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講解之前,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充分的預習,然后教師再進行講解,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提問:“每個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計算是否有規律呢?”“還有沒有別的計算方法呢?”……進而通過預習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習慣和能力。
(四)開展小組合作,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讓組內成員解答,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交流,每個學生都可以說出自己的主意,落實學習的自主性[3]。
比如,在蘇教版初中二年級數學上冊“軸對稱圖形”章節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組內的每個成員通過自己熟悉的渠道找尋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然后拿出來供班級其他學生討論交流,在此過程中還能查缺補漏,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采取獎勵教學,提升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來自教師的夸獎與鼓勵對學生而言就是最大的肯定,并因為受到了肯定而更加努力的學習,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適當獎勵的教學模式,以此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動力與自主性,首先可以制訂出合理的學習目標,然后根據目標的難易設置相對應的獎勵,對于目標完成的不同程度也要設置不同的獎項。如此,學生就會因為受到激勵而更加主動地學習,并積極地向老師提問。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主動提問能力,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熱情,使其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因而老師應當利用好信息化設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問;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鼓勵提問;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培養提問意識;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興趣;采取獎勵教學模式調動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凱.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9(1):53.
[2]孫建永.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20(49):58,60.
[3]周燕舞.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