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燕
摘要:農業文化遺產滲透了幾千年來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技術和知識,也是自然與文化之間相融合得出的結果,并且嚴重影響著人們未來的發展及生存。而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也是一種新興的旅游類型,在我國,關于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相對較少。文章主要論述了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現狀、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特征以及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希望能夠為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利用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利用;對策建議
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人們的金錢與時間也越來越多,城市人口的增多,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人口的減少,很多農業文化也慢慢地被遺忘,變得稀有,但是人們越來越崇尚農業文化,喜歡到一些具有農業文化遺產典型代表性的地方游玩,并親身體驗以前的農業文化生活。
農業文化旅游逐步走入人們的生活之中,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者的需求,給旅游者帶來更多的選擇機會,并促進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一、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文化遺產大國,遺產類型多樣,但在旅游利用這一塊還沒有充分發揮它的價值。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利用基本上是從 19 世紀 80 年代才起步,慢慢開始發展起來的。
就現在整個情況來看,大多農業文化遺產均處于人口密度大而經濟發展有所欠缺的地區,導致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只能根據遺產本身再利用,還沒有真正結合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民俗風情開發利用。
當地的民俗風情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一大特色,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沒有把這些融入進去,就不能顯現出它本身所帶的個性和特色。總的來說,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還是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二、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利用特征
(一)旅游資源方面表現的特點
農業文化遺產是屬于一種獨特的活態遺產和旅游資源類型, 它帶有兩個較為明顯的特點就是較高脆弱性和較強敏感性。生態脆弱性主要是指對外界有非常差的抵抗力的生態環境,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一經改變很難以復原。然而文化的敏感性是指文化很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
1. 生態脆弱性
農業文化遺產基本位于偏遠落后且人口較多的地區,該地帶相對來說有較高的生態脆弱性。生態脆弱性與所處的環境相關聯, 其潛在條件就是生態環境與生俱來的結構特征,如果要把這些潛在條件變為現實的話就是人類活動對它的破壞與干擾。
2. 文化敏感性
農業文化遺產分布比較特殊,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比如云南哈尼梯田位于紅河哈尼族以及位于貴州黔東南侗族自治州稻魚共生系統。這些地帶都帶有很強烈的敏感性,如果旅游業開發時,稍有不妥就很容易引起社會文化的沖突。所以,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開發利用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民俗文化。
(二)地域分布特點
農業文化遺產地分布的地方比較廣泛,主要集中在一些偏遠落后的貧困地區。目前,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選出來,同時也準備把更多的候選點正式納入保護范圍。
1. 一般多分布在人口較多的地區
縱觀全球,農業文化遺產所在地均屬人口較多的地帶。而這些地區的主要特征是人多地少,人地之間的很關系相對來說比較緊張。當地居民對農業生物的多樣性能夠充分利用且適應這種特殊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傳承也充分證實了這種方式是可持續性的。
2. 一般處于較偏遠貧困的地區
農業文化遺產往往都是處于經濟欠發達的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有限、生態系統脆弱或者氣候較差的地帶。當地的居民為了存活下來,發展了既不缺土地運用的創新性又不少技術管理的復雜性,全世界的環境變化也正對這些帶有豐富的農業、文化和生物的多樣性的農業地區造成很大的威脅。
3. 一般處于土著居民定居歷史較為悠久的地區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人類經過慢慢適應而逐漸形成的產物,也是傳統農業的典型代表,它是由悠久的歷史而形成的。遺產地的人們對其會產生很強的依賴性,當地區的社會文化和農業系統融合在一起時,將會使農業文化遺產培育出璀璨的農業文化。
(三)旅游活動主體方面表現的特點
《社會進步與發展宣言》指出,民眾的參與是整個社會在發展的進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公民參與度的高低可以判斷出人們對某活動的積極性和認可度,公民積極地參與對旅游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當地社區參與
農業文化遺產屬于獨特的旅游資源,參與性很高,并且當地社區的參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更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必須要有當地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農業文化遺產才能夠活躍起來,才能成為旅游者愉悅身心的資源。
2. 旅游者參與
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除了當地居民的參與之外,還需要旅游者的積極參與。景區農事活動的參與和一些其他旅游活動項目對旅游者產生了很大的吸引。
三、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利用存在的問題
1. 設施設備不完善
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但大都處于比較偏遠、人口密度較大且欠缺發達的地方或者是自然氣候條件較惡劣,所以遺產地的可進入性不高,交通工具不能直接進入旅游地, 這給游客旅游時帶來很大的不便,從而導致旅游者放棄選擇,從而影響了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地的發展速度。
2. 飲食和住宿條件差
飲食和住宿都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是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文化遺產地地處人口密度大而經濟落后的地區,住宿基本是當地居民家或農家樂,沒有專門的游客住宿接待酒店,并且工作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對服務的認知不高,故而住宿及飲食條件不夠好,也給遺產地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3. 居民參與的熱情度不高
當地居民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識度還不夠,對這種生活方式以及環境已經養成了習慣,遠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節奏,缺少縱觀全局的視野。所以,居民參與的積極度和熱情度不高。
4. 開發與保護相矛盾
我國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并且擁有各種遺產類型。需要正確利用已有的資源,以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因而提高我國經濟水平,對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是推動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手段,也更是其能夠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
有些農業文化遺產旅游景點的設備設施不夠完善、生活中的臟水、管理不全面、垃圾等一些廢品對景觀、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是不容忽視的。而如何在開發時對遺產做好保護工作,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二)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利用對策
1. 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設備設施
政府應當加深了解當地的地理位置,所轄遺產范圍,并進行深度分析研究,增加資金投入量,將遺產地里面的設施設備進行全方面完善。只有完善了設施設備和便利的交通后才能使遺產地真正走向社會,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才會成為旅游者選擇的對象。因此,資金的投入量和設備的完善也決定著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成敗。
2. 國家設立專職人員對居民進行培訓管理
由于當地居民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服務意識不強。對于住宿條件、設施設備沒有規范,飲食方面沒有規格和制度,所以國家可以派專職人員對當地居民進行專業培訓,加強居民的服務意識,以提高居民的服務質量,給旅游者提供合格的硬件設備和滿意的服務。
3. 政府引導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當地居民是農業文化遺產真正擁有者,旅游活動的成功與否是由當地農民參與度的高低所決定的,而農民從活動中獲得的利益是農民參與活動的根本動力,旅游活動也直接影響到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好壞。所以,為了能夠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就必須尊重當地人們的觀點以及意見,積極引導居民參加,增強其參與的熱情度。
4. 開發時注重環境、文化的保護
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利用和開發時,文化和環境都容易遭到破壞,或者威脅到很多傳統農業社區和農村的生存以及食物的安全。如果沒有了這些農業文化遺產,那么它們獨具特色的農業遺產和有益于遺產地的所有價值也會隨之永久性消失。所以在開發時要注意對遺產地的全面保護,加強管理,注意生活中垃圾、污水等廢棄物對景觀效果、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都需謹慎處理。
四、結語
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文化遺產,它是中國幾千年以來農業文化發展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傳承及發展的基因庫和資源。農業文化遺產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類型,是可持續性發展的,既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增加旅游者的選擇。但在開發利用時要注重環境的保護,帶動居民積極參與,長遠發展,完善管理機制并加強管理。
參考文獻:
[1] 劉建紅 .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研究 [D]. 南京師范大學,2017.
[2] 孫業紅,閔慶文 . 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的幾大誤區 [J]. 智慧中國,2017,08(No.20):94-95.
[3] 王際歐,宿小妹 . 生態博物館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J]. 中國博物館,2007(01):91-96.
[4] 任洪昌,林賢彪,王純,等 . 地方認同視角下居民對農業文化遺產認知及保護態度——以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為例 [J]. 生態學報,2015,35(20):6806-6813.
[5] 龍佳漪 .2005 年—2014 年中國 " 農業文化遺產 " 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 [J]. 古今農業,2015,No.106(04):110-117.
[6] 苑利 .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C]// “稻魚共生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多方參與機制研討會. 農業部;聯合國糧農組織,2006.
(重慶市育才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