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
【摘要】伴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在追求高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隨之因各種壓力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近幾年數據顯示,大學生群體成為心理健康問題頻發的高危人群,并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產生消極的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中,高校逐步開始了心理學課程,但因認識較晚,重視程度遠不夠等問題,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仍很難滿足大學生群體需求。心理學在高等學府中是一門熱門專業,其內容覆蓋面廣,涉及領域眾多,因此,在心理學課程教學中既需要重視課程的復雜性,也需要結合實踐開展教學活動,尋求教育教學的多樣性。
【關鍵詞】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多樣化
大學生經歷高中三年苦讀以及高中院校的嚴格管理和高要求,初入大學后會因為大學與高中學校之間的反差、不適應等狀況出現精神或心理上的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部分大學生入學時年齡較小,與社會群體少有接觸,為人處世經驗不足,極易使大學生產生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問題。高等院校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生活的場所,而且還教授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關注和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實現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應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在開展心理學教育教學活動時,以促進心理學教育教學多樣化發展為方向,實現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的多樣化發展。
一、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面臨的挑戰
1.1教學方式滯后
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已逐步進行心理學課程教學工作,但多數高校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將心理學視為專業課程,展開以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對于非心理學專業大學生,則視為次要教學活動,而非學校重點開展的教學內容[1]。比如,一些以藥學或體育學為主的學院,心理學能與制藥或體育相聯系的課程則視為主要課程,要求開設為必修課程,而實際的心理學課程則開設為選修課程。在這種有針對性的區分下,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大學生群體都會忽視心理學課程的學習。除此之外,心理學課程教育教學方式落后也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教師在展開心理內容講授時,仍以傳統講授法為主,照本宣科,鮮少使用信息化手段等創新教學方式, 這種情況下的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活動,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不會產生任何積極作用。
1.2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多數高校在設置心理學課程時,多定義為選修課程,雖形成了一定的意識,但因為仍處于摸索階段,以及專業經驗、專業素養、實踐能力的缺乏,導致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注和重視教學內容中理論知識的學習,輕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大學生很難運用理論知識做不到學以致用。除此之外,高校增設心理學課程,另一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實際工作中、學習中、生活中的問題,但大學生很難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解決各種原因產生的心理問題。
高校開展心理學教育教學的實際意義
1.3心理學教育教學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近幾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高校擴招,大學生數量急劇上升,教師與大學生間的供需關系出現失衡。師資缺口導致高校教育呈現出滯后性,心理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自顧不暇,無法照顧到大學生情緒,未通過合適心理學教育教學環境、氛圍的打造,展開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另外,高校多重點關注對大學生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將心理學、法學等課程開設為選修課。長此以往,大學生群體心理承受能力低,法律意識淡薄,處于不良情緒的持續影響下,極易出現觸碰法律底線的行為。因此,高校要重視心理學課程,從選修課納入必修課的高度,并在心理學教學的教導下,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心理問題,避免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出現影響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因素。近幾年來,各高校均有發生大學生觸犯法律,走上犯罪道路的情況,并逐步發展成社會群體關注的問題。由此可見,高校開展心理學教育教學工作刻不容緩,重視教育教學多樣化,不僅能幫助大學生緩解不良情緒產生的負面心理,而且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心理去處理和面對周邊事物,同時也是降低大學生犯罪率的有效途徑。
1.4加強心理教育對高校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步入高校的大學生群體,其平均年齡已超過十八歲,從法律角度講已是成人,能獨立面對和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但在我國教育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獨立生活能力較差,心理抗壓能力更差,只要出現大學生認為具有挑戰性或者無法面對的問題,其心理上就容易產生心理壓力,隨之出現心理問題。高校增設心理學課程,并重視心理學教育教學活動,對大學生群體而言,不僅是解決心理問題的一劑良藥,而且能有效避免各種規避問題的發生。大學生群體受現代思想影響巨大,其行為和觀念較前一年均在變化。因此,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有針對性的結合當代社會特征,以及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群體思想、行為、觀念動態走向,制定教育教學方案,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并在從大學生角度去理解、認可其思想、行為上因時代發展出現的時代特征,進而幫助大學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使大學生群體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樹立理想,實現全面、健康發展。
二、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多樣化研究
2.1 創設多樣化的教育教學平臺
不同高校針對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重難點、側重點的設置均不相同,因此,也就需要高校在開展心理學教育教學工作時,要做到有針對性、計劃性,而不是盲目進行[2]。第一,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學內容的選取要貼合生活實際,或者符合大學生實際情況,不能夸大,也不能違背,同時構建多樣化的教育教學平臺,從多種途徑共同入手展開大學生心理教育。第二,建立多樣化教學場所。各高校中除了增設心理學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外,還可設置心理咨詢室,為大學生搭建心靈休憩場所。通過心理調查問卷的制定,使大學生在專業心理學教師的幫助下,了解和掌握自身心理情況。在對大學生心理調查問卷的分析下,有針對性的選擇心理問題疏導教學場所,讓大學生在一個合適的教學場所下,解決心理問題。第三,展開多樣化教學模式。高校心理學教育教育除了課堂教學活動外,借助網絡信息化技術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大學生在其熟悉的環境中得到自我放松,宣泄情緒和壓力。
2.2重視完善基礎教學
高校多樣化教學模式的發展,離不開基礎教學,重視基礎教學,多樣化才不算是紙上談兵。現階段,多數高校增設心理學課程,但教學情況、教學效果卻一般般。心理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單靠心理學教學去實現教學目標是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摻雜自身經驗以及大學生實際情況去開展教學,幫助大學生認識心理學重要性,掌握使用心理學知識處理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則需要教師先幫助大學生完成心理學基礎知識架構的搭建,為專業課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優化自身教學觀念,利用多種方式的有效結合使大學生全面掌握心理學基礎理論,并不斷幫助大學生完成知識的吸收和強化。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可以從理論知識學習、實踐能力運用以及實驗部分進行,利用多樣化教學模式,鞏固大學生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
2.3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為健全并完善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體系的建設工作,心理學教師要多研究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展開心理學教育教學工作。心理學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多樣化教學方案的制定,指引大學生心理學思想觀念的正確養成。使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時,建立基礎是大學生,主體是大學生,任何教學方法的使用需圍繞大學生身心特點展開,以此提高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同時,注意教學的全面性,結合教學內容的選取,及考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最后,注意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實用與實際相符是心理學教學的主要特征。重視實用性,心理學知識才能在實際問題中發揮作用,大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到心理學學習活動中。
2.4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校對于心理學的增設,其不僅是將其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展開教育教學活動,還將其作為一門實用學科,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心理學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顯著提升。第一,建構多樣化教學體系,通過心理學教學核心的把控和使用,使大學生在理論性與邏輯性并存的心理學課程中,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構建完善的心理學知識體系,并學以致用[3]。第二,重視心理學與其他學科間的關系。大學生應善于發現和綜合不同學科間的差異,并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實現知識的融合使用,促進自身整體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升。
大學生作為國家寄以民族發展希望,委以重任的一代,高校需要認清現狀,并重視大學生人才培養。大學生群體既處于學校中,又處于社會中,雙重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群體極易出現認知上的差異,心理上的問題。因此,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的開展意義非凡,響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既是高校實現心理學教育教學的多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同時也是促進大學生群體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楊輝.探析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的多樣化發展[J].知識文庫,2021(12):17-18.
肖茜. 心理學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分析[A]. 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期)[C].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2.
白小萍.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心理學教育多樣化發展路徑[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02):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