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興萍 馬習平

摘 要:文章對公共基礎課“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符合新疆地區高校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思路。對教學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并設計相關實驗,建設了該課程的MOOC資源,分析了借助MOOC資源如何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思路,同時提出新的考核方式。提出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應用,學生反應較好。
關鍵詞:MOOC建設;混合式教學模式;高級思維
0? ? 引言
2019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一流本科雙萬計劃,旨在建設高質量的優質課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1]。本文緊跟現代教育的步伐提出基于MOOC的“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公共課的教學改革。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課程[2],是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同時這門課程所學的計算機技能也是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但是該課程的教學面臨著一些問題,目前很多專家學者也提出了相關的教改思路,例如采用CDIO工程教學、對分課堂、BOPPPS教學模型等模式[3-4]。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強調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1 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該課程在新疆地區高校中普遍存在4個問題:? (1)師資比較短缺。隨著本科教育的擴招,學生人數的增長遠遠高于教師的人數,導致授課教師嚴重短缺。(2)課堂教學仍然采用傳統填鴨式教育。理論部分授課時間大部分是教師講解,學生參與的比較少;實驗部分主要是老師演示后學生練習,沒有給學生留白,對學生高級思維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3)學生類型和水平層次不同。學生類型按民族可分為有雙語,民和漢,按層次有專科與本科。而新疆地區高校學生南疆學生比較多,由于南北疆教育資源發展的不平衡,南疆和少部分北疆的學生在初中甚至高中都沒有接觸過計算機,更沒有學習過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在對學生不加細致區分的情況下合班授課學生的原始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授課的效果不佳。(4)課程內容比較繁雜,但是學時比較少。該課程的內容涵蓋計算機組成原理、辦公自動化、網絡、多媒體及數據庫等課程的內容,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習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針對以上問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對該門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革。
2? ? 課程改革思路
結合新疆區域特點和學生實際學情,首先需要調整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養,高級思維能力以及愛國主義情懷。本文提出的改革思路就是沿著這條主線進行,從教學內容的調整,MOOC資源的建設,教學模式的探索及考核方式的轉變這4個方面進行。
2.1? 精簡教學內容
該門課程知識點比較多,但是關聯性不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將繁雜的課程內容進行規整簡化,側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和3大辦公軟件的操作。具體課程內容分為5大模塊: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基礎、信息的處理與發布、網絡基礎及數據庫技術。
每個模塊都有對應的實驗教學內容,由于信息的處理與發布模塊主要側重office2010的3大軟件的應用,因此這個模塊主要是以實操為主,而其他模塊則更側重理論知識的理解,計算機文化素養的培養,設計的實驗相對比較少。
2.2? 建設MOOC資源
雖然網絡上有很多關于大學計算機課程的優質資源,但是考慮到新疆地區學生的學情,有必要開展適應我區學生的MOOC資源的建設。既可以解決我們師資短缺的問題,也能兼顧學生自身計算機水平的參差不齊的狀態,解決學時及教室資源緊張等問題,同時為建設省級一流課程做準備。
2.2.1? 視頻資源準備
由于該課程每學期的開課基數比較大,因此我們選擇4~5位長期在一線授課、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進行視頻的錄制。職稱結構有高級也有中級。每個視頻的長度控制在10~15分鐘之內。教學內容上為了平衡我院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對所有的教學內容均進行視頻錄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共錄制64個視頻。
2.2.2 單元模塊設計
MOOC平臺中每一單元的內容具體包括課前導學、課前思考題、學習內容相關資源、實驗報告、課后作業及討論模塊組成。課前導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即將學習的知識內容有所理解。課前思考題是課前學生通過相關資源學習后要完成的作業。學習資源主要包括PPT、視頻及相關文檔。實驗報告是理論知識所對應的實踐,以實驗任務的形式呈現。課后作業是學生對課上內容學習的鞏固總結,也是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測驗。討論是課上將要進行的內容之一,可以選擇比較前沿的與章節內容接近的計算機新技術,主要以主觀回答型的題目為主,側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延生性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高級思維能力。
2.3? 改變教學模式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選擇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法。課前作為教師要發布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學習相對應的課程資源完成課前作業。課中教師首先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反饋,把學生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然后給出實驗案例讓學生去完成,教師點評學生作品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最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將任務與知識點進行對應,分析總結,課后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學生完成作業及課后討論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整個課堂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動學習者,學生通過MOOC資源去學習自己欠缺的知識,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在同一課堂中都學有所獲。
在教學設計中,除了利用實驗、案例之外,在討論環節的問題設置中可以選擇比較前沿的與章節內容接近的計算機新技術,讓學生借助網絡或其他平臺獲取知識,形成文檔提交。例如在第一章計算機系統基礎知識這一章節可以設置討論題目:(1)了解全球范圍為排名前十的計算機,了解我國的計算機發展情況。(2)什么是計算思維,舉例說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取知識后老師再加以點評,可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高級思維能力形成的過程,通過類似的討論內容的設計增強學生的計算機素養,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潛移默化加強學生的愛國、愛疆和愛中國文化教育。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的指導思想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標準。這是在傳統課堂中所欠缺的。例如在OFFICE三大軟件的學習中可以把一些愛國事跡、英雄人物及國家傳統節日的圖片、文檔以及音視頻作為實驗素材,讓學生去完成對應的實驗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在教學手段上,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或釘釘等工具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去完成任務。任務的題型可以選擇選擇、填空、判斷、解答等形式,可以利用試卷、智能表單、投票及彈幕等的方式去實現,這樣教師不但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起到督促學生的作用。
2.4?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依據,傳統的考核方式是平時成績30%加上期末考試70%。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客觀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了更客觀、準確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具體設置如表1所示。
3結語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具備計算機技能和計算機文化素養已經成為社會對人才的必備的要求。結合新疆地區的實際情況,對“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建設了該課程的MOOC資源,設計了與理論銜接性比較強的實驗內容,同時提出了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思路,并將其應用在授課班級中。目前,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種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在課堂中也表現得比較活躍。混合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案例,用心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高級思維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進一步融合。
[參考文獻]
[1]謝秋紅.軍隊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建設探索[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9(1):124-128.
[2]解紅,劉建.“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3):50-52.
[3]韓秋楓,王鳳芹,呂潔.基于BOPPPS模型和EDUCODER實訓平臺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智慧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20(3):68-70.
[4]邱斌,王新政.”雙萬計劃”背景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教材編寫[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187-188.
(編輯 傅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