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冬萍
摘 要: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應用能力,以此強化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其能夠通過語文學習掌握語言使用的基本技巧。而在此過程中,詩歌作為一種匯集了意象、情感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的文學創(chuàng)作題材,在強化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詩歌鑒賞教學一直在高中語文課堂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诖耍瑢Ω咧姓Z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展開研究,以期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感悟能力;培養(yǎng)策略
詩歌作品中不僅匯集了對文字、語言的應用,同時還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對不同事物的理解與感觸。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高中語文教師過于注重對詩歌文字結構的表面分析,也就是強調學生對詩歌涵義以及字詞用法的學習,因此導致沒能將詩歌教學的功能性完整發(fā)揮出來,對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與感悟能力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下面首先分析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重要價值,進而就其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簡單論述,提出開展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重要價值
1.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思維包括學生在進行文字應用與賞析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思維特點,包括在理解文字時的批判性、深刻性、敏捷性、獨創(chuàng)性、靈活性等。而詩歌類題材的文學作品當中,常常匯集有大量的字詞應用、情感寄托、意象解讀內容,不僅能夠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夠在進行詩歌品鑒的過程中為學生開闊學習視野,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更加具有藝術表現(xiàn)力,從而整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1]。
2.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詩歌類題材作品是我國古代文人先進思想的重要載體。其不僅能夠反映出不同時期的文學家對國家、人民以及生活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因此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詩歌內容,可以有效強化學生對詩歌情感、文化、典故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擴充了語言知識的儲備,并促使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二、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
1.教學過程乏味,缺乏情感體驗內容
詩歌鑒賞教學重視的是學生能夠通過文字表面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進行隔空對話,因此情感體驗才是詩歌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而當前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依舊在沿用傳統(tǒng)模式進行教學,也就是“詩歌誦讀—語篇翻譯—重點詞匯解析—把握思想主旨”。這樣一個完整的流程下來,雖然學生對詩歌的字面意思已經能夠大致掌握,但是卻缺少了對文章的情感融入,使“鑒賞”這一原本重視思想溝通的教學活動,演變成了公式化的知識解讀,因此學生大多很難將自身代入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境當中,從而與詩歌之間缺乏情感共鳴[2]。
2.教學手段單調,意象定位不準確
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寓情于景”,也就是善于通過具體的意象來抒發(fā)作者自身情感。這樣的描寫方式不僅能夠將景物描寫與情感描寫深度融為一體,同時也使我國古代詩歌變得更加具有內涵和深度。然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知識儲備薄弱,因此通常無法有效地理解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意象表達,最為明顯的是常常將代表著某一情感的意象固化,在詩歌當中一點便看到類似詞匯,便認為是在表達某種情緒,因此導致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情感理解偏差。例如,詩歌當中提到了“流水”,學生便認為是在感慨時光飛逝等。這樣的現(xiàn)象不可否認與教學模式單一有關,導致學生陷入了定式思維誤區(qū)。
3.教學理念落后,典故分析不足
與“意象”相對應的,“典故”也是我國古代詩歌文章中的一大特色。我國古代詩歌文章結構精煉,但卻思想豐富,主要是由于將具有深邃內涵的歷史典故融入某一句甚至是某一詞當中,從而才使詩歌文章的內容無比飽滿,寥寥數(shù)句便能夠搭建出一個宏大的背景舞臺。因此詩歌中的歷史典故同樣也是學生鑒賞詩歌的重點。但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通常不會在課堂上占用過多的時間為學生分析典故,往往只是用一句話概括內容便開展下一項學習,因此導致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不足[3]。
三、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策略
1.活用信息技術教學,構建生動詩歌情境
與其他教學內容不同,僅僅通過教師講解便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解,詩歌鑒賞教學強調學生的主觀參與性,這一特點也就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要將學生擺在教學主體的位置,并注重加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各項體驗。因此為了確保詩歌教學開展的有效性,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完成教學情境的構建,以此保障學生能夠投入詩歌塑造的情境氛圍當中[4]。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直接將聲、光、色等多種元素引入課堂當中,以此來刺激學生的各項感官機制,使其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之中。以古詩歌《虞美人》鑒賞教學為例,該詩詞是唐后主李煜所作,詩中擁有非常豐富的詩歌意象,在進行賞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理解不同意象所隱含的情感才能夠準確把握文章主旨,進而感受到作品的豐富內容。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詩歌中的相關意象直接呈現(xiàn)到學生眼前,使學生能夠清楚地把握“東風、往事、故國、小樓、明月、春花秋月、一江春水”等意象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從而形成一幅“深夜追思、故國難忘”的生動情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以上詩歌當中所描繪的意象在黑板上排列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在這些意象當中,有哪些是實寫,又有哪些是虛寫。這樣虛實結合的組合創(chuàng)作當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創(chuàng)作情感?以此強化學生對與詩歌意象的深刻把握,從而整體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比如,可以這樣設計:
師:“春花”“秋月”這兩個意象,前者象征著一派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而后者則表示深夜寂寥無人時的一種惆悵思緒,作者將這兩種意象結合到一起表達,是否存在前后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