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李莉
摘 要:班本課程在幼兒園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真正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的持續發展,必定要立足班級,關注幼兒園班級活動,形成有效的班本課程體系。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幼兒的生活是學習的基點,是學習的材料。教育必須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因此,班本課程生活化應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挖掘幼兒潛力,引導幼兒在拓展經驗中引發深度學習,從而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生活化課程;班本課程;健全人格
近年來,借鑒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論,筆者在班本微課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實踐,努力實現讓教育回歸生活,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下面以中班班本課程《毛豆變形記》為例,談談實施過程中的具體策略。
一、追尋幼兒興趣,挖掘生活化課程資源
生活化課程的出發點是兒童,因此開展活動的方式也要按照兒童的特點來。我們要善于捕捉幼兒在生活和玩樂中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生活、玩樂中受到教育。
課程緣起:秋天是忙碌的季節,更是收獲的季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對孩子們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一次戶外游戲經過種植園,孩子們看到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毛豆時,一個個都興奮極了,于是展開討論:
“我們種的毛豆已經長這么高了,什么時候能摘呀?”小羽問。
“我摸到了豆莢里有毛豆籽,應該可以摘了吧!”慶慶回答道。
“我看到我們家里奶奶買的毛豆莢也是這個樣子的!”彤彤說。
“你們看這邊的毛豆葉子都變黃了,這里應該可以摘了!”楷倫指著那一片毛豆葉補充道。
大家似乎對毛豆采摘很感興趣,于是我們也開啟了關于毛豆的探究之旅……
老師分析:班本課程內容來源本班的實際情況,來源本班級幼兒的興趣點,是本班幼兒實際發展狀況,基于教師對班級幼兒的了解,近期幼兒對種植園毛豆的興趣較濃厚,大家對“毛豆是否成熟,可以摘?”的問題進行討論,反映的是教師、幼兒之間真實學習、生活的探索過程。班本課程的建構是在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中、在教師之間理念的溝通中、教師不斷地學習和嘗試中進行的,無論是互動還是學習和嘗試都是動態的,在動態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課程的框架和理念。
二、追隨幼兒視角,拓展生活化課程內容
生活教育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它要運用有目的、有計劃的生活來改造無目的、無計劃的生活,既把生活作為教育內容,又把生活當成教育途徑。教師要讓幼兒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實踐和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關于毛豆,幼兒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對幼兒關于毛豆經驗展開了調查。
活動一:毛豆、黃豆是一家(談話活動)
在剝毛豆的時候,幼兒發現有兩種顏色的豆子,一種是綠色的毛豆,另外一種是黃色的毛豆,大家又有了新的不解,“為什么剝出來的豆有的像黃豆,有的像毛豆?”
“我發現,剝出來是黃豆的,它的莢也是黃色的;剝出來是綠色毛豆的,它的莢也是綠色的!”樂樂說道。
“我發現黃色的豆子有點硬,綠色的豆子有點軟!”貝貝回答道。
“我發現黃豆的邊上有黑線,毛豆沒有,所以它們是不一樣的!”大軒軒驚奇地說道。
那到底毛豆就是黃豆嗎?在大家的爭論中,慶慶精彩的概括贏來了熱烈的掌聲:“那顆綠色的豆子是毛豆,它是黃豆小的時候,就像我們小朋友一樣;長著長著,它就變老了,成了媽媽的樣子,就成了黃豆。”
老師分析:在豆子的世界里,幼兒通過動手探索、比較發現:黃豆好硬,毛豆很軟;黃豆的邊上有黑線,毛豆沒有;為什么有的黃豆有黑線,有的黃豆沒有呢?幼兒對豆子的探索欲望越來越強烈,發現的秘密越來越多,興趣更加濃厚,指引著孩子們不斷地往前走。最后,慶慶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黃豆的成長過程,大家一聽就明白了它們的變化。
三、創設區域環境,探究生活化課程途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在班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創設恰當的環境,提供適當的材料,也能激發幼兒操作、游戲的興趣,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我們還將黃豆放入班級區角,幼兒在黃豆材料的擺弄中激發游戲興趣,生成游戲內容:
美工區:黃豆、顏料、彩泥、紙盒……(通過多種材料提供,讓幼兒自主選材進行黃豆畫的創作)
語言區:各種有關黃豆的圖片、書籍、照片……(幼兒自主講述有關黃豆的故事,分享關于黃豆的小秘密)
益智區:各種豆子、勺子、筷子、記錄紙……(通過觀察比較區分豆子的不同,并進行分類)
科學區:黃豆、土培盆、水培盆、記錄本……(幼兒實驗操作,幼兒觀察豆子的生長情況進行簡單記錄)
參考文獻:
陳虹.陳鶴琴與活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