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一個正在崛起的文明型國家,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百國之和”的獨特魅力。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來襲之際,由于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欠缺,很容易陷入對西方文化的盲目認同。本文從文化自信的內涵談起,進一步剖析中國社會結構與優秀傳統文化間的關系,進而得出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回歸
悠悠華夏,浩浩湯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孕育出了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四個自信”,并將“文化自信”擺在基礎性地位。如此,再次界定文化自信的內涵,厘清中國社會結構與優秀傳統文化間的關系,呼喚優秀傳統文化回歸,并探尋其回歸的多元路徑,是走向勝利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 推向世界的電影《岡仁波齊》
藏地多有神山,云霧繚繞的岡仁波齊便是其中之一。與其他神山不同的是,岡仁波齊是一座被世界公認的神山,它的威嚴跨越種族、跨越國界、跨越民族。世界各地的人們紛至沓來,接受身與心的洗禮。《岡仁波齊》與其說是一部小眾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平實的紀錄片,它描繪的故事很簡單:在西藏腹地的一個小村落,十個普通的藏民和一個孕婦從家出發前往2500公里以外的神山岡仁波齊朝圣,當他們到達拉薩時,這位孕婦在途中誕下的孩子已經一歲多了。
長久以來,好萊塢電影打怪擒魔、英雄拯救世界的橋段激蕩人心[1],這種宏大場面的動作敘事片似乎更符合大眾的審美,人們也愿意為之買賬,與之不同的小眾紀錄片和文藝片卻往往票房慘淡,市場不盡如人意。而電影《岡仁波齊》以其較強的現實性,讓觀眾耳目一新,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成績。電影《岡仁波齊》的逆襲是人們對文化產品需求增大的最好證明,人們對電影藝術水準及內涵深度都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首先,單從《岡仁波齊》電影本身內容來看,對宗教的皈依,對民族文化的堅守和傳承,對“信仰之光”的自信,是中華民族長久不衰的原因[2]。其次,從《岡仁波齊》所投射的小眾電影領域看,其實國人的文化自信已逐漸回歸,人們已經不單單通過標簽鑒定文化,而是選擇從文化本身鑒定文化。
2 文化自信的內涵
何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一個國家及人民對其固有文化所具價值的高度認可和不遺余力的作為,以及對文化長期保持活力持有堅定信心,是對民族精神的堅守和傳承,對“信仰之光”的自信,也是中華民族長久不衰的原因。
這里所提到的“固有文化”,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是被一代代中國人認可、履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如傳統儒家文化中對教育的注重和人才的培養,在當今社會發展為“教育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3],謀在彼時,意在長遠;又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在細微處給當今社會增添了一抹溫馨、一絲善意;再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呼喊,激勵著國人接續奮斗,改寫命運。第二,革命文化,它是黨、紅軍戰士和人民群眾在革命年代披荊斬棘所鑄成的價值追求、英雄品格和精神力量[4]。這一時期形成了許多優秀的革命精神,如“井岡山精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和“為有犧牲多壯志”的英雄主義精神,是我黨從幼小走向成熟,并帶領人民完成一個又一個奇跡的堅實力量。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走長征路,重溫先輩們的革命精神。第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是改革開放以來,一改往日風氣,在實踐中不斷孕育出來的具有民族作風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5]。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荼毒,中國人民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人一度喪失文化自信,甚至想廢除漢字、全盤西化[6]。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語言在與時俱進,我們的文化也更有了民族氣派、民族作風。如將“田園牧歌”推向世界的“東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和傳承“赤水竹編”并借此助力家鄉脫貧的“90后”非遺傳承人楊昌芹,他們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好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脈相承,不斷升華并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體和主流,三者皆是在歷史發展和實踐探索中積淀而成的,極大地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僅僅表現在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方面,更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每個細微處。在世界聯系愈發緊密的今天,“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崇尚正義”等思想不僅在處理家庭、社會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也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和突破口[7]。
3 中國社會與優秀傳統文化
3.1 中國社會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的基礎
舊時,儒家思想被統治者奉為正統思想,以維持社會秩序、倫理。在傳統的禮俗社會中,并不是所有的事都依賴于親疏遠近,在有關道德層面的事情上,鄉紳的話語權開始出現。各地鄉紳所掌握的傳統儒家思想對基層社會有著極為深刻且長久的影響。基層社會礙于人情和倫理,往往會選擇遵循這種秩序。禮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之一,是儒家思想的社會化。“禮”,禮數,儒家核心思想之一,是一種公認的在不同場合的行為規范,如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等。“俗”,風俗習慣,是一種民間流行的習俗、文化和風尚,具有鄉土特色。禮和俗相輔相成,息息相關,二者既溝通了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也維護了社會穩定。一般認為,禮是從俗衍生出來的,并且超越了俗。禮成熟后,通過對人的教化,使其不論被監督與否,都會因懷有敬畏感而主動信服,形成禮制。禮制上升為統治階級意志,以法的形式確立[8],再以強制性手段滲透到日常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實現“人化”和“化人”的雙向互動[9]。由此,禮俗文化就是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化的產物。
3.2 中國社會是優秀傳統文化存續的載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于中國鄉土社會,與其密不可分。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人也有著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從密布的水網分割而成的江南水鄉到高原風沙堆砌而成的塞北窯堡,從苗寨到吊腳樓再到蒙古包,中國的村落繁多,各具姿態。“中國鄉土之子”費孝通一生都致力于對中國鄉土社會結構和風土人情的研究,“差序格局”便是費孝通先生提出來的,它有別于西方的“團體格局”[10]。中國傳統社會是典型的宗族社會,其社會關系網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的基礎上的,呈現出“差序格局”。在這一格局中,每個人以“己”為中心,與他人形成社會關系,與“團體格局”中每個人都同在一個平面上不同,“差序格局”如石子投入水中,水泛起漣漪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象征著關系由親到疏。實際上,在“差異格局”的沃土中形成的傳統文化思想和社會格局在現代中國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這種格局以血緣關系為依托,通常表現為家庭以及家風。如此,通過傳承家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日常生活和家風文脈,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徑。其次,這種格局還以宗族關系為依托,通常表現為宗族長老統治,長老則是格局中的核心人物,他將自己作為標桿,透過或近或遠的關系,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建立影響力網絡。最后,“差序格局”的維持主要依靠德治,而非法治。在這樣一個熟人社會中,人們礙于社會關系以及他人看法而被約束。
4 優秀傳統文化的“涅槃”
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基于鄉土情結,開始恢復對于傳統文化的記憶。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國人再次呼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向和回歸[11]。
優秀傳統文化的“涅槃”,首先,應堅持辯證地看待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信,更不是“唯我獨尊”、排斥一切外來文化的封閉自信,那是“文化自負”。在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既要積極吸收一切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也要對外來文化保持清醒的認知,避免陷入“西方陷阱”。也就是說,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2],一方面積極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學習西方有益經驗,但也要避免陷入西方思維。世界不同國家、民族,抑或是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與文明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欣賞并悅納其他文明的優點,中國的文化自信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其次,結合城鄉自身的特殊性,從“主要矛盾”上區分“城市人”和“鄉村人”的不同需求[13]。關注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關注人們的切身利益,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群體,劃分不同的任務重難點,運用人們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宣教。在中國的鄉村,大部分的傳統文化得到了保留,這種文化保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物質文化。由于鄉村與城市的不同,鄉村比城市更完整地保留了自然環境、鄉村部落、建筑風格、民間工藝、民俗服飾等。二是民俗文化。相較于城市人,鄉村人民歷來更重視民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新年習俗和其他民族傳統節日的一系列禮儀文化,世代相傳,且從未流失。三是精神文化,如傳統儒家文化中對于教育的注重和人才的培養,又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的禮俗,這與鄉村社會的家族、宗族觀念是近乎一致的。如此,建構“鄉村自信”就要把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相結合[14],將優秀歷史文化與傳統和恬美的鄉風民風發揚光大,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形成一種相對平衡的和諧心理機制。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持“文化自信”。中國制度、道路和理論的優勢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從中不斷汲取養分和活力,堅持文化自信,既是對制度、道路和理論的高度認同,也是不遺余力踐行“四個自信”的基礎[15]。在新時代,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但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作為新時代青年,堅持文化自信,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實踐中貢獻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是尤為重要的。
5 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洪流中,我們的文化融匯諸子百家和眾多民族的思想智慧,且從未間斷過,這些文化基因早就牢牢鐫刻在了國人的骨子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次回歸,任重而道遠,需要后輩正確認識傳統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優秀傳統文化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張雪婷.科斯特·蒂姆伯格的文化思想[J].漢字文化,2019(14):137-138.
[2] 黃子萱.以“文明沖突論”視角探析文明的共存與交流[J].大眾文藝,2019(07):233-234.
[3] 于婉華.試析習近平人才思想對高校人才培育的啟示[J].戲劇之家,2019(28):127-128.
[4] 徐茜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構建文化自信的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漢字文化,2020(10):165-166.
[5] 孫建華,馬煥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研究述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08):18-24,107.
[6] 孫建華,高迪.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探索及其獨特貢獻[J].社會主義研究,2018(02):41-47.
[7] 馬煥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中的“和”思想[J].經濟研究導刊,2018(28):185-186.
[8] 劉云林,舒婷婷.道德善的維度及其實現路徑[J].江海學刊,2021(02):220-226.
[9] 曹順仙,張勁松.生態文明視域下社會主義生態政治經濟學的創建[J].理論與評論,2020(01):77-88.
[10] 李瑾.從《鄉土中國》看農村基層文化發展[J].漢字文化,2020(08):183-185.
[11] 牛慶燕.全球化視閾中的生態文明話語權重建[J].科學社會主義,2019(06):108-114.
[12] 黃子萱,孫建華.準確完整地認識和把握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6):22-33.
[13] 孫建華,崔媛媛.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理論視野,2018(10):80-83.
[14] 高迪.“生態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價值訴求研究[J].漢字文化,2019(16):191-192.
[15] 王金玉.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方法論特征[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18-23.
作者簡介:徐廣艷(1997—),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