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亮
摘要:對于新課程理念以及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小學四年的科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總結,小學科學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自主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課本沒載體,結合日常生活與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開展適合小學生的實踐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旨在激發學生們的思維邏輯水平和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科學教學;研究性學習
引言
由于課程標準化的要求,提出“自主、合作、探究性”三個方面來推動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對于這種新理念的教學方法而言通過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使學生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發揮主管能動性,能夠獨立自主的去學習知識,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逐步被眾多學校所采用。研究性的教學方法對教師運用到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當中,隨著研究性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運用與發展的同時教師也總結出特點與規律,將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相互結合起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真正的走進學生們的內心,明白學生的需求。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水平。
一、科學的重要性
(一)小學科學的趣味性
小學教育的研究性可以使學生增加學習的興趣。大多數小學科學課本的內容更貼合現實生活,課本內的故事也可以很好的與生活現象所呼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生活。例如、在學習《天氣》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先對該章節提問問題,來引導學生“天氣是如何變化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通過以生活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穿插到生活當中,使學生能夠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進一步的體驗生活從而積累生活經驗。
(二)拓展思維與周圍事物產生聯系
科學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整體,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當中都存在它的影子,為此幫助學生學好科學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對于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科學就是早期的一座大山,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攀登山峰的事情就需要教師的細心的引導和適當的推廣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的轉化與抽象思維的具體化都是早期低年齡段學生所不具備的能力,為此幫助學生提高思維的能力是早期學習很重要的一種思想。比如,在學習植物的時候,面對“大樹與小草”的不同與相同點,不同點學生們一下就能過回答出來,而相同點卻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師可以加以引導,適當的去舉例子來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對于大樹與小草都生活在土壤里、都有綠色的葉和都需要水分與陽光等眾多相同點,這種引導的學習方式不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熟悉感還能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1]。
二、目前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科學的管理與監督機制
由于研究性學習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中心點,一切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例如課題的選擇、教學方案的實施更多數應該由學生來主導,但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對新事物產生好奇心理,由于心智的不足和理解能力欠缺的局面,對于課本內容中的概念并沒有很好的理解。導致在科學的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幾乎完全依靠教師的實施,沒有較為明確的認知,同時教師對于探究性的學習模式的實施中不能完全的自由發揮,還是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來授課。例如、一言堂、互動性較差、灌輸型教學等教學模式,一旦回歸以往的教學模式則會導致探究性學習模式流于表面,學習效果變差,學生們的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得不到較好的激發。
(二)忽視了學生群體的作用
探究性學習大多數需要小組合作來進行教學,這種探究性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以往教師一味的灌輸的模式,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提高探究性合作學習的水平有助于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2]。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問題,通過學生們的互相交流和探討,有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對于知識點的遷移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層面、使產生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等從而全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發展。教師在數學的課堂過程中可以結合課本中的知識點,通過對于知識點的環境的創設,使學生能夠親身的體會到情境,并通過場景的感悟提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使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整體的提升。例如、學生在學習“天氣對生活的影響”這一段知識點時,教師在可以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該知識點的片段采用視頻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待視頻播放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探討課本中的知識差異和運用方式,使學生們能夠感受到“科學無時無刻存在我們的身邊” 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使學生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小學科學教學采用研究性的學習策略
(一)選擇適合學生的課題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為此這個課題需要簡單易懂就好,小學生研究的課題應該針對生活中所能看見的事情和身邊能夠遇見的關于科學的問題。在目前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拔高。因此,在課題的的選擇上需要注意,課題的選擇是否對學生有利,是否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課題的選擇還需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主客觀條件[1]。
(二)創設探究性教學環節
科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與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課本當中具有許多有趣的元素和知識,這些知識都能激發學生思考和研究的欲望。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課程進行提前準備和設計,不斷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結束語:
研究性的學習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產物,雖然研究性的學習更加強調的是研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對于學生而言,課題的選擇的好與不好,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于課題的反應程度。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在研究性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馮新新.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探析[J].中國高新區,2018 (10): 120.
[2]澤仁曲西.探究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J].學周刊,2017 (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