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高段閱讀的教學,主要是讓小學生學習閱讀方式,通過讀寫結合、寫作積累素材、增加閱讀量等等多種途徑,來幫助小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理解學習方式,小學生本身的語文水平還是較低的,相應的閱讀理解能力也不高,為了加強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我們要嘗試用各種途徑去攻破。而且小學階段的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也是幫小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的時候,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要,還可以提升小學生整體的語文成績。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新課改; 高段閱讀教學
前言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高段的閱讀教學要求更高,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在上乘。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不斷的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采取更高效的教學策略,來幫學生們提升閱讀質量和閱讀理解能力。小學高段語文的學習更加注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教師要找到著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并且根據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制定計劃,剖析小學語文課本,加入課外閱讀,家校合作式閱讀等途徑,共同促進小學生自主閱讀。
一、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有效途徑
(一)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都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小學語文高段閱讀能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抓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都是從本身喜歡的事物開始的,首先要對小學生的閱讀范圍展開調查,除去語文課本的文章閱讀,調查現在小學生喜歡的讀物方向,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先用小學生喜歡的讀物開始引導。小學生遇見喜歡的讀物的時候會更容易接受一些。第二步,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適合小學生的擴展讀物,比如說老舍的作品,散文集之類的,故事性較強的讀物。小學生對于具有故事情節的書籍閱讀起來興趣要比其他的讀物興趣要深很多,會覺得比較有意思有趣味性。
教師還可以在小學生學習完某一篇文言文后,找一些文言文翻譯的書籍來帶領學生閱讀,引導學生閱讀歷史,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文言文的閱讀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直接翻譯過的文言文書籍學生閱讀起來是沒有難度的,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還會漸漸感受到其中的文言文韻味,培養自己的鑒賞能力,增加閱讀量。
(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生的閱讀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時間的工作,教師要從每次的語文課本教材預習開始著手,教材內容都是適合小學生閱讀預習的,還可以布置些閱讀作業找些相同的文章來擴大閱讀量。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讓學生們課前閱讀預習課文,這是基本的小學語文預習任務。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讓學生預習閱讀也是為的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在課上的時候對不懂的地方多提問,解決自己的閱讀難題難點。第二點就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做積累,積累的內容可以是文章的結構,寫作形式、其中的排比句、蘊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段落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閱讀積累的素材。讓學生們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課內外的讀物都可以進行素材積累,同時練字,增加寫作素材,做閱讀筆記。
(三)提升閱讀技巧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包容性強大的學科,并且所有的學科學習都和學好語文相關,可以說學習好閱讀理解,對學生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有幫助,教師要明白這一點,開展靈活的閱讀技巧教學。
閱讀技巧的學習上,教師可以采用適當的群文閱讀的模式讓小學生學習閱讀技巧。群文閱讀主要是在小學生學習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師在網上或者其他地方整合這篇文章的相關相似文章供學生們進行群文閱讀。小學生正是記憶力強大的時候,學習完一篇文章的寫作技巧,還有閱讀方向,短時間內不會忘記但是時間長了就會模糊。教師讓學生們進行群文閱讀主要是在學習后加深這篇文章的印象,以后再遇到這樣的文章的時候,閱讀起來不會毫無頭緒。
閱讀技巧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學習會的,教師還需要讓小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帶著問題去閱讀。比如說找尋這篇文章的主旨段落和句子?還有每一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主人翁的所作所為有什么意義?本文的文章寫作技法是怎樣的,運用什么樣的敘述方式?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小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的時候同時思考文章的內容和寫作方式,提升自己的閱讀質量。教師在課上的時候可以多給學生們提問關于閱讀方面的問題,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增加對文章深度中心思想的剖析,逐漸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思維模式,更快更好的掌握閱讀技巧。
結語
開展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找到適合小學生學習閱讀理解技巧的途徑,從問題式閱讀到群文閱讀,養成良好的自主課前預習閱讀習慣,制作屬于自己的閱讀積累本,在閱讀中收獲人生哲理和知識,除了教師的的問題引導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外,教師還可以聯系家長,進行家校結合式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師也可以在家長和學生群中推送優秀的文章,讓小學生在家閱讀。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高段閱讀學習,對于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還有全面發展培養小學生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萬家紅.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有效途徑探究[J]. 新智慧,2020,(01):128.
[2]崔麗琴. 初探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