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紅
摘要:在我國優秀傳統美德中比較關鍵的因素就是感恩,直接體現了我國的人文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正確的引領,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現在的社會發展對學生的性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一部分學生養成了驕縱的性格,對他人的付出不懂得感恩和回報,沒有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為了使這一現狀得到有效改善,必須將感恩教育合理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感恩教育;教學策略
引言
知恩善報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為了提升小學德育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質量,教師需要從課程的內容出發,將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知道知恩善報的道理,明白什么是“滴水之恩,當以涌泉之報”的美德,真正感恩教育在學生培養和發展中的價值體現出來。
一、感恩教育的含義
感恩教育簡單來說,就是教師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學會感恩和回報他人。學會感恩對于學生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當代社會的許多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導致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會為他人著想,相對比較自私,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通過感恩教育,可以讓學生對感恩的含義有充分的理解,并合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尊敬教師,積極幫助他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學生可以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充分的理解,并學會感恩父母,積極努力學習,勇敢承擔自身的責任。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開展情境教學,重視情感體驗
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指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對課程內容進行探究、學習和感悟,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實現對學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為了讓感恩教育可以有效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在課程情境中進行感受和學習。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融入感恩教育時,可以讓學生將課程內容轉變成小品的形式,在課堂中進行演繹,為了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課程改編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自己去改編,完成課程教學效率提升。此外,在課程教學結束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啟發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村民為什么要立塊碑提醒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呢?這又體現出村民身上的哪種優良品質?”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實現對感恩教育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德育水平,讓小學語文課程在德育教學中真正體現出自己應有的價值。
(二)豐富語文教學,激發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正處在成長和發展的初始階段,自身的社會經歷較少,思維發展尚不完善,教師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也會因此而出現效果不明顯的情況。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從學生思維的發展出發進行思考,借助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教學方法是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并在教學中實現思維的發展,這樣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加強小學語文教師感恩教育的效果。以小學課程《金色的魚鉤》一課的教學為例,該課程內容講述的是一個老紅軍為了幾個受傷掉隊的小紅軍奉獻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為了讓幾個小紅軍能夠有東西可吃,老紅軍將自己的針彎成魚鉤,為小紅軍釣魚,故事的最后小紅軍走出了草地,而老紅軍卻留了下來。教師在進行感恩教育的融入時,可以基于故事的內容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思考。為實現對感恩教育的有效融入,教師在學生討論主題的設置上應當注意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主動感知恩情并學會回報。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小紅軍為什么在走出草地之后還要將魚鉤進行收藏,而不是丟棄?”
(三)開展一系列活動,體現感恩教育
教師多組織學生參與多元化的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體驗,學會感恩。例如,在教學《春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朗誦活動,通過反復朗讀母親養蠶的細節,讓學生對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有深入了解,對父母養育之恩有深刻的體會。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將自己與父母之間發生過的事情分享給同學。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有了深刻的體會,感恩意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根植在學生心中。
(四)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情感體驗
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術的發展,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基于此進行思考,借助這些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術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更加靈活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教師的引導,將感恩的思想融入到自身的意識和觀念中。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就可以以這些新的教學技術為切入點。以多媒體設備為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一些圖片、聲音、視頻等引入到課程教學中,利用這些資源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借助教學情境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虛幻的情境中,去體驗、感受和思考,明白父子之間的情感,讓學生先學會記住恩情。然后再引導學生學會報恩,提升小學語文感恩教育的效果,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
結束語
為了能夠實現對學生感恩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對語文教學的研究,找到其中可以有效融入感恩教育的內容,并借此對學生進行引導。為了增強學生感恩教育的體驗,教師也應當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借助多種不同的語文活動為家長提供融入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從而實現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實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福蘭,張新偉.淺析思想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0,01(13):125-126.
[2]劉冠軍,吳茜茜.生命教育滲透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路徑研究[J].名師在線,2020,03(36):163-164.
[3]陳都.讓感恩之花開遍校園——關于感恩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J].中外交流,2019(5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