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金條
摘要:讀寫結合是新課程標準落實過程中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教學理念,主要是由于其能夠在課堂中實現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融合,挖掘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課堂注意力。本文針對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模式進行探討,提出幾項有關的運用策略,旨在激勵學生在閱讀中培養寫作興趣,在寫作中鍛煉閱讀技巧,從而強化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運用策略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讀寫結合的應用,這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理念缺乏創新性,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并且忽視學生的主體存在,限制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發揮;另一方面,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在其他素質方面卻少有引導,從而導致學生過于依賴課堂,而缺乏實踐能力。因此,讀寫結合模式的有效運用對提升語文教學品質來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課文閱讀中實現讀寫結合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中重要的教學內容,而在很多語文課堂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教師都是以讀為主,學生在課堂中閱讀、朗讀、背誦,以達到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當我們將讀寫結合模式融入到教學中的時候,教師就要打破原有課堂形式的界限,組織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寫作練習,加深閱讀印象,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整理思路,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在學習《小英雄雨來》的時候,在完成課文的學習和閱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創作,結合文章表達的感情,書寫有關“致敬小英雄雨來”的文章,促進學生理解小雨來的革命精神,并以他為學習和生活的榜樣。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鍛煉學生對教材課文的觀察能力,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寫作練習中實現讀寫結合
寫作練習學生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書寫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很多教師的理念中,寫作應該融合在日常的學習中,而不必拿到課堂上進行單獨練習,因此很多學生在面臨寫作的時候總是沒有頭緒,這就是教師對學生基礎能力的疏忽。其實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不僅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有益處,對于其他學科有關語言輸出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要注重讀寫結合在寫作中的運用,可以在寫作前組織學生閱讀題目相關的文章,豐富學生寫作的素材和角度,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進行“縮寫故事”寫作練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故事的閱讀,例如《西游記》、《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的故事片段,然后組織學生學習故事的縮寫技巧,可以將一些優秀的寫作案例融入課堂中,實現“寫前閱讀”,隨后再讓學生模仿案例進行自由發揮,從而增強學生的寫作技能,并且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能夠對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在課堂活動中實現讀寫結合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適當地開展課堂活動,用于活躍學生思維,營造課堂氣氛,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知識,獲得成長。為了實現讀寫結合模式的構建和實施,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合理的活動觀,精心設計活動類型和活動內容,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鍛煉其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在寫作中閱讀,在閱讀中寫作,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提升。
在學習《少年中國說》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我是中國少年,我要說”的演講活動,首先讓學生針對“愛國、明智、學禮”的主題進行演講材料的準備,學生可以通過了解主題相關課文,上網搜索資料等書寫演講稿,然后以充沛的情緒和積極地態度完成課堂演講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充分發揮讀寫結合的價值,實現學生語言能力、書寫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發展。
四、在生活實踐中實現讀寫結合
在語文這樣人文氛圍濃厚的學科學習中,生活實踐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因為在語文教材中,這些課文的作者正是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才能夠寫出這些源遠流長,被當做學習教材的文章。所以,在實現讀寫結合的時候,教師應該從生活出發,探索生活的細節,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的能力,從而促進閱讀和寫作的融合。
在學習“田忌賽馬”的時候,這是一篇講解賽馬戰術的文章,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成語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挖掘生活中的成語故事,如“聞雞起舞”、“鐵杵磨針”等,這些都是經典的成語故事,同時也對我們的生活有非常正向的積極推動作用。通過對故事的解讀和書寫,可以有效實現讀寫結合在生活實踐中的運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模式是一種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同步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師應該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從實際的教學內容出發,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寫作,在寫作中教學,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學習策略。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并與其他教師進行分享和探討,實現讀寫結合的大范圍推廣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玲梅.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4}(01):27.
[2]藍靜.淺談“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4}(10):252-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