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思維導圖,也稱腦圖、心智圖,是一種整理思路、高效梳理信息的工具,被譽為“21世紀全球革命性思維工具”,由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于1970年代發明。 思維導圖就是由中心發散的的思維結構圖,它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直觀地展示出所要表達的所有內容,順勢刺激思維的拓展和思考。那么怎么繪制思維導圖呢?首先,思考一下你的思維導圖主題是什么,將你的思維導圖的中心思想、主題或者圖像放在中央;然后將幾個主要想法或主題放在大綱主干上;接著將你的次要的主題或想法畫在二級分支上;如果你有更多的想法要添加,可以從這些已有的主干上延伸出更多的分支。
思維導圖側重于引導大腦進行發散性思維。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以面向兒童終身受益的學習,如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等核心要素,構建科學世界觀為主題的科學學習活動。思維導圖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中,能把看起來很簡單的插圖和小實驗及學生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帶成一條清晰的路線。將一次次具體的感性體驗進行梳理,形成系統有條理的知識體系。那么,怎樣將思維導圖運用于科學教學中呢?下面我就結合蘇教版二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玩磁鐵》談談“思維導圖”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梳理教材知識點,構建思維導圖模形
在備課時,首先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思維導圖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其次是要明確為了達成學習目標,主干知識點是什么 ?分支知識點是什么?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點,需要作出怎樣的知識講解和實驗驗證。第三是對于零散、瑣碎的知識點,根據它的內在邏輯關系,梳理出清晰、簡潔明了的流程關系。設計思維導圖,設計原則是:一是邏輯關系清晰,走向清楚;二是簡單明了,防止雜亂和花哨;三是便于學生理解,同時也便于學生模仿繪制,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和自主設計。本單元的核心就是磁鐵,通過一系列有趣的小實驗,對磁性和磁極展開研究。教材針對兒童的特點,以“玩”為載體,在動手實踐和思考中形成對磁鐵較全面的認識。在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思維導圖以磁鐵為主題,以磁鐵的吸力和磁極為主干,將實驗所發現的結論逐層發散展開。將兒童過去零散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和思考中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二、結合課堂教學,分層繪制思維導圖
根據本單元的內容,需三課時。因而思維導圖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分層設計繪制思維導圖:
第一課《磁鐵的吸力》。通過利用孩子們知道的一個生活常識——磁鐵能吸金屬引出問題:所有的金屬都能被磁鐵吸住嗎?第一個實驗:用磁鐵吸不同的金屬。發現磁鐵能吸鐵、鎳和含鐵、鎳的金屬這一特性。接下來用多種方法研究磁鐵的吸力,共設置了5個小實驗,每個小實驗都能揭示關于磁鐵吸力的一些特性。課堂信息量大,動手實踐的過程長,要想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孩子們學有所獲,思維導圖就顯示出它的優點:高效有序、有條理的整理知識點。根據實驗活動,將磁鐵吸力的特性有效的梳理出來:
第二課時《磁鐵的兩極》。本課圍繞“發現”這個核心,展開了四個活動。首先觀察磁鐵的形狀,為磁鐵有兩極埋下伏筆。接著通過三個逐層遞進的實驗來展開對磁極的認識和研究。第一個實驗:發現磁極——用整塊磁鐵吸鐵粉,發現磁鐵各部分的吸力強弱不同,找到不同形狀磁鐵的磁極。第二個實驗:懸吊磁鐵——發現兩磁極始終指向南北方向。為進一步研究磁極的相互作用做好鋪墊。第三個實驗:兩塊磁鐵的磁極靠近會發生什么現象?根據層層遞進的三個實驗,繪制出思維導圖后能幫助孩子們有序的思考,有序的實驗。
第三單元《自制指南針》。以“指南針”為主題。從了解、自制、試用、閱讀四個方面展開。體現了科學教學的綜合性的特色。認識和學會使用指南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人類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指南針還是野外探險生存的重要工具。模擬制作的過程既是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又體現了科技創造的理念。適當拓寬學生的眼界,將科學知識和愛國情懷滲透到教學中來。利用思維導圖,根據學生思維的發展,給予他們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間。
三、思維導圖的整合
利用思維導圖,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思維導圖因其具有強大的知識點梳理功能和對孩子的發散思維培養而風靡全球。在將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整合時,大家一起從這個單元的核心主題磁鐵出發,集思廣益,想想內容分支,你會驚訝的發現,原來這個單元我們學會了這么的東西,有這么多的想法啊!通過思維導圖進行一場頭腦風暴,孩子們會發現科學課的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然后他們也更愿意去思考和實踐。
將思維導圖運用于科學課的嘗試,只是我們在實踐中的一點點收獲。打破線性思維,開發大腦潛能。思維導圖會引導你做思維的主人、"會思考的蘆葦",而不是淪為學習的機器、知識的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