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容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明確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對小學學生品行發展的重要性,并針對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的評價原則和具體方法進行深入探析,指出其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實踐問題,進而提出具備可行性的改革策略,對推進我國小學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選用文獻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通過對相關案例文獻的對比分析本文的研究內容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對舊有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加以改革,可以進一步推進小學學生的德育教育發展。
關鍵詞:養成教育;評價機制;核心素養
引言: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如何推進德育教育建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我國教育領域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而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為我國小學素質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诖耍疚膰@教育評價的激勵作用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可以進一步發揮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的教育意義,對豐富我國小學素質教育改革的內容具有一定理論意義,對推進我國小學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養成教育成效評價原則
1.發展性原則
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教師在實行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時必須明確其教學目標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在明確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具體的評價制度,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學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通過養成教育促進學生的品行發展,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建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教師還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幫助學生規劃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機制,使其可以自主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進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2.過程性原則
從養成教育的性質來看,養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通過反復教育和引導才能達成養成教育目標,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修養[2]。因此,小學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必須要遵循過程性原則,不能只強調量化評價,更應注重對養成教育過程的質化評價,既要看到養成教育的教學成效,更要注重學生在養成教育過程中的成長,并對學生加以評價和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進而循序漸進地實現養成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品行發展。
3.個別性原則
個別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宏觀方面來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持續的、漸進的過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點,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師要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合理利用小學學生的心理狀態,最大程度發揮養成教育的教學意義。從微觀層面看,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環境、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等都各不相同,這導致小學學生呈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實行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是必須遵循個別性原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進而為學生構建個性化的評價機制,推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4.整合性原則
養成教育成效評價與傳統的學科教育成效評價不同,學科教育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指標,而養成教育則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養成教育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個人素質、道德修養乃至于語言行為等進行全面的教育,這就要求養成教育成效評價必須遵循整合性原則,教學評價機制必須能夠考查學生整體的、多方面的自我表現,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成效進行綜合的、立體的評價,進而推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建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方法
1.觀察評價法
觀察法是實行養成教育成效評價的重要質化方法,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行為加以觀察評價,進而得出最真實的評價結果,為教師提供客觀的教學依據[3]。觀察評價法具備四個優點,首先,觀察評價法更注重學生的個體行為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教師構建適合養成教育的教學環境。其次,觀察評價法可以更好地對學生的典型行為進行觀察與歸類,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強化養成教育的準確性和標準化。再次,觀察評價法具備一定的連續性,教師可以在長時間的觀察中認識到學生的本質特征,明確學生的行為方式會受到哪些變量的影響,進而通過控制變量來優化養成教育教學成效。最后,觀察評價法更注重從微觀的個人的角度評價學生,有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養成教育的教學作用。因此,觀察評價法是實行小學養成教育成效評價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優化養成教育教學成效評價機制必須要重點關注的評價方法。
2.情境性評價法
情境性評價法是評價養成教育教學成效的一種重要的定向方法,情境性評價法更為靈活多樣,可以收獲更富于個性化的評價結果[4]。情境性評價法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由教師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特定的教學情境,針對學生在這一教學情境內的反映加以評價,獲取評價結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教師以開會為由短暫地離開教室,并對學生在教師離開后的行為進行觀察,從而對學生的自控力及學習興趣等加以評價,獲取直觀的教學成效。二是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學生的行為,以此來判斷養成教育的教學成效,并根據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心智養成程度制定下一階段的養成教育計劃,是養成教育更適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實際情況,優化其教學成效。
3.檔案評價法
檔案評價法是針對教師的教學成效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的雙重評價,檔案評價法的主要形式,就是對教師在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活動期間記錄的活動檔案加以評價,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析以及對教學方案的整改,進而對教師在具體的養成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實際表現加以評價,幫助教師改正錯誤的教學觀念,進而實行更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
三、小學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存在的實踐問題
1.對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的重視程度不夠
對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的不重視,是阻礙小學養成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國小學已經開始推進素質教育改革,但應試壓力仍然存在于小學教學中,為應對應試壓力,教師普遍更注重與學生的學科教育為忽視養成教育,即使是部分學校相對重視養成教育,也沒有形成系統的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沒有健全的獎懲制度,無法發揮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較適合學生對養成教育普遍持有輕視態度,自然難以發揮養成教育的教學作用,阻礙學生的品行發展。
2.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教師對養成教育教學的理解存在偏差,無法正確把握養成教育的教學作用,導致其無法名曲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進而影響養成教育教學成效[5]。這主要體現在教師沒有明確的養成教育思路,無法為學生制定現實的具體的養成教育目標,養成教育逐漸成為一種碎片化教育,僅作為學科教育的補充部分而存在,無法正確發揮其教學效果,自然也難以形成系統的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
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沒有形成合力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教師,只有發揮家庭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養成教育的教學作用,獲取更好地教學成效。然而根據本文的調查研究發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沒有形成合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唯一的交集點就是家長會,而大部分學校還將家長會變為“告狀會”,教師與家長之間缺乏溝通,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認知存在差異,都無法全面地認識學生,難以那我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養成教育缺乏理論基礎,無法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整合性的教學評價,自然難以保證養成教育成效。
4.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缺乏系統性
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缺乏系統性的主要體現在我國小學現有的養成教育模式只強調教學成果而不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養成教育本就是過程性教育,而學生又具備明顯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可不相同,很難保證養成教育可以取得某種量化的教學效果,要考察養成教育成效就必須從養成教育過程入手,觀察學生的成長發展,但我國小學現有的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卻只強調對教學成果的考察,會歪曲養成教育的教學意義,阻礙養成教育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品行發展。
四、提升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實效性的具體措施
1.豐富評價方式
教師應轉變既有的養成教育理念,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考察,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運用情境性評價方法,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情境,進而觀察學生的行為,獲取真實客觀的養成教育成效評價,幫助教師制定更完善更適合學生的養成教育模式[6]。例如,教師在向學生傳遞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時,可以為學生布置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回家后幫助父母做家務,并與父母進行溝通,確定學生做家務時的態度和行為,以此來確定學生是出于教學任務而不得不做家務還是真的李杰接受了教學內容,從而對養成教育教學成效進行客觀評價。
2.豐富評價主體
教師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是,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自身立場、性格、態度等個人因素的影響,難以保證養成教育成效評價的客觀性,因此教師應進一步豐富養成教育評價主體,將學生和家長引入到養成教育成效評價體系中,通過綜合評價來優化養成教育教學成效[7]。例如,教師可以在某次實踐活動后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在此次活動中的表現以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而學生之間互評也可以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引導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3.拓寬評價目標
教師應進一步完善評價目標,建立綜合的目標評價體系,教師可以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價值目標作為養成教育成效評價體系的主要評價目標,將其他目標作為次要評價目標,以三種主要目標為養成教育活動開展的首要目標,通過多種養成教育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在養成教育中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調整評價內容
通過本文的深入調查發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普遍存在空洞無物的情況,“你好棒”,“很厲害”等評語普遍出現,卻無法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和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必須調整養成教育評價內容,針對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具體的言之有物的評價,才能提升養成教育的成效。其次,還應將對教師的評價引入養成教育成效評價體系,學校定期組織自評會和互評會,對教師的教學成效加以評價,指出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強化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而優化養成教育教學成效。
結論:
通過文章的調查和分析發現,教學評價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推進學生的品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推進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的創新與發展是順應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需要。因此,本文針對如何提升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的實效性提出四點具體的建議:豐富評價方式與評價主題、拓寬評價目標、調整評價內容,圍繞本文提出的建議開展教學改革,可以有效提升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的教學成效,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戴珊珊.實施養成教育成效評價機制推動學生品行發展芻探[J].成才之路,2020(24):127-128.
[2]吳永忠.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1,23(03):151-153.
[3]鄭麗霞.網絡時代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策略研究[J].家長,2021(17):185-186.
[4]馬雪嬌.低年級學生規范養成教育的優化策略[J].名師在線,2021(16):40-41.
[5]陶繼新.點上突破,全面育人——山東省樂陵市實驗小學養成教育掠影[J].新校園,2021(04):4-8.
[6]張曉紅.小學數學思想品德教育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03):53.
[7]鄭朝杭.用心播種 靜待花開——沙河市實驗小學習慣養成教育概況[J].吉林教育,2020(3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