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蓮
摘要:寫作在小學階段語文課程中占據著非常大的比重,通過培養學生寫作水平,可以充分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思維表達能力,能夠不斷鞏固語言知識。小學語文老師在平時的寫作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懂得發現,勤于思考和總結。同時老師還要善于借助網絡媒體資源,設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興趣。此外還可以借助表演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到適當的情景中去,促使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互相學習,從而幫助學生高效的掌握寫作技巧,使學生的寫作水平逐步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教學實踐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語文作為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寫作部分又是語文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诖?,我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合,希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借助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寫作素材
寫作的各種素材都來源于我們的實際生活,因此要想寫出高水平的作文需要引導學生平時貼近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并沒有豐富的經歷和閱歷,對日常生活的感受能力也較弱。因此就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充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場景來創立合適的教學情境。
對于農村小學而言,豐富的動植物和大自然的資源是不可多得的觀察素材。觀察植物的生長、觀察雨后的天空、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等等,都有較為便利的條件,也是活潑愛動的小學生所喜歡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與課文相關的課后觀察作業,比如欣賞到了哪些植物了,它們的特點是什么;又比如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這種動物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還可以描述一下和動物之間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通過實際觀察活動,學生可以從大自然中發現很多細節,再引導學生由說到寫,將觀察到的內容和感受記錄下來,這樣借助生活場景的寫作指導,可以很大程度上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為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奠定基礎。
二、借助網絡媒體,啟發學生寫作思維
在我國科技水平日益發展的今天,教育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和完善,很多學校都擁有多媒體技術,電子閱覽室等資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利用現有資源,充分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在以往的傳統教學過程中,當涉及到寫作場景時,通常需要老師的口頭描述來表達,如果老師無法準確的用語言描述出恰當的場景,學生就無法真正設身處地的感受到那個場景,甚至感覺枯燥無味,無法提起寫作興趣。如果老師能夠借助媒體的功能,這樣可以讓學生直觀的領略到寫作情景,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例如,在有關瀑布的景象寫作時,如果只依靠老師口頭描述的話,很難全面有效的將瀑布的特點表達給學生,因為許多農村學生并沒有真正見到過瀑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選擇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將瀑布的壯觀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包括藍色的天空,巍峨的山川,青蔥的樹木,從中領略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宏偉氣勢。還可以聽到瀑布的聲音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的助力下,學生可以更好感受瀑布的魅力,從而為寫作創作有利的想象條件,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靈感。
三、引導學生展示,激發學生互助互學
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表現出活潑好動的性格特質,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一特征,發揮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小學生都有爭強好勝、互相比較的一面,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心得和作文成品,這樣既能夠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又能充分調動課堂氣氛,通過不同學生的展示,激發其他學生的好勝心和學習欲望,在良好的團隊氛圍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引導學生展示,需要教師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針對學生的寫作習慣和特點,從不同方向引導學生闡述,以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話可講、有經驗可分享。比如教師布置完摘抄任務后,可以組織一個分享小課堂,讓每一位學生對自己摘抄下來的優美詞句進行分享,為什么喜歡這句話,哪個詞語打動了你,這個詞語還可以如何造句等等。也可以在作文作業上交后,挑選出優秀作文,讓小作者分享自己寫作時的心路歷程,幫助其他同學借鑒學習思考。最后,還可以將寫作特點不同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教師布置同一個寫作主題,通過不同作文成品展示,讓組內學生逐一分享自己的寫作思路,從而互通有無,形成互幫互助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這對于小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將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融合在目前的寫作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想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一定要善于為學生創立獨特的情景,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實際生活情景,通過網絡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情景,在教育不斷革新的今天,教師一定要善于改進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發現更多的寫作素材,真正做到有題可寫,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慧穎.關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問題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96-97.
[2]毛矛. 淺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作文水平[J]. 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 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