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
摘要:以學中心的課堂變革,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立足學習、學科、項目的本質,聚焦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與能力,引發學生發現自主學習的發力點、興奮點與生長點,形成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反思學習的新樣態。在此價值引領下,本文將通過關注學情、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以及關注個性差異著手,使教學活動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誘導學生的思維發展,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關鍵詞:學為中心;動態生成;學情;個體差異
未來已來,這場轉折性的變革中心必定是課堂教學,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結果是教學改革的趨勢和特征。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一、以“學為中心”為切入點的深度學習
(一)深度學習的意義
深度學習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通過組合低層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層次表示屬性特征,體育深度學習是在表層認知的形式下進行,通過思想的滲透,從思維的深度,用全面聯系的眼光進行體育課堂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小組合作學習。
(二)學為中心的設計
深度學習需要觸發條件,教學材料是觸發條件之一,由教師提供教學意圖,設計有效的問題,是啟發學生思考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形式。指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目標,將課堂過程中的重難點將知識轉化為層次分明相互關聯的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強化運用理論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合當前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
二、基于學為中心的深度學習的課例設計
(一)“學為中心”要關注學情基礎
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其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習活動中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其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例1】學生耐力跑練習
以七年級學生跑步為例,通過學情分析發現,學生的體能、技能存在明顯的差異。課前的熱身跑中,有些學生跑得飛快,有些出現時跑時走現象,體重肥胖學生跑了半圈就放棄的現象。根據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怎樣讓大家都能堅持做好熱身跑環節。學生建議按男女、身高、實力分組,分組模式應運而生,確定耐力水平相近同學組成熱身梯隊,進行小組自我管理,經過2個月的實施,大大改善原來的跑步狀態。學生在相應梯隊內找到同伴,通過相互鼓勵和堅持,時跑時走現場基本杜絕,肥胖學生也不逃避跑步,耐力好的學生在水平相應的小組競爭中跑得更快了,達到分層教學目標。
結合課堂觀察,敏銳捕捉信息,為深度學習課堂做好更深層次的教學設計,關注學情分析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是實施體育教學的前提,是目標落實的關鍵點。
(二)“學為中心”要關注動態生成
教學活動是動態過程,最活躍因素是學生,動態生成是一種常態,如何有效把握這一關鍵點,改變以“教”為中心的傳統做法,善于捕捉來自于學生各種信息,善于突破備課時設計的固定不變的教學程序,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分析轉化有效的教學資源。
【例2】障礙跑練習
在體育課的障礙跑中,學生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興致高漲,為了拓展分層,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下面,進入自我挑戰環節,你們有想法嗎?”“老師,可不可以增加難度啊?”“我們自己設礙!”幾位學生興致勃勃提議。于是,他們自己動手設計障礙,教師負責安全方面監督,學生們根據自己水平擺障礙,突破后又更換擺放方式,課堂上不時爆發驚叫聲、歡呼聲,靈感和創意得到充分的展示,很累卻不愿意停下,個個意猶未盡,越障礙能力得到落實。
(三)“學為中心”要關注個體差異
關注個性差異與”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是相近的,在教學中,關注個體差異意味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發表的不同見解、體驗、思考不能漠然視之,視為問題去思考,去設計練習方法和對策,使之發揮創造潛力,挖掘出隱藏在內在的潛力。
【例3】墊上運動
仰臥起坐練習中,發現個別學生存在完成困難現象,圍繞如何突破個體差異的形式,根據個體差異,通過兩人互助,能否借助外力外物的幫助完成教學目標?哪種輔助方法最契合個體差異的學生逐步完成,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引發學生去做深度思考和小組探究,取得很好的效果。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學習的經驗和興趣,培養獲取新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小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源于學為中心的教學反思
學為中心表現為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讓原本以模仿為主轉變思維探索過程,體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其次設計要讓課堂動態生成有落地,讓學生深度學習在實踐達成才是重點所在。
未來教育,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研教”轉向“研學”,堅持“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注學情、課堂動態生成和個性差異,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和學習的內驅力,發展高階體育思維,逐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
參考文獻:
[1]張慶新,陳雁飛,韓兵,潘建芬,張鋒周.“以學習為中心”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價值取向、框架建構與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1(02):30-35.
[2]耿培新.《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系列文章 學習課程標準 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學校體育,2013(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