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超飛
摘要:情感教育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上,教師應設計與情感教育相適應的內容,合理引入相應的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滲透到情感教育,達到提高學生情感教育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情感教育;道德與法治;滲透
新課程改革標準背景下,道德與法治一直都是初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學生提供一些現實的素材,引領學生成長。但是由于傳統模式的出現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教育熏陶,不僅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
現狀
在當前的道德法治主題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對學生情感表達的重視程度不高。初中階段是實現德治和法治的階段,應該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指導。但是,從目前的教育中可以看出,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此外,即使道德法治不是必修科目,教師在教學環境中仍然注重灌輸教育,忽視了道德法治的情感教育。特別是教師為了達到學校設定的教學目標,導致學生表達情感的機會減少,使這門學科應運而產生了偏差。
挖掘教材內容,豐富情感體驗
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載體,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價值觀。然而,教材中道德和法治這兩個主題的內容是多樣的,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文化素養進行深入挖掘和有效滲透。使學生根據教材獲得正確的價值觀,獲得更好的價值觀體驗。
比如說:教師在為學生講述“讓家更美好”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所出現的內容,去分析與父母相處的內容是否與教材相一致?在家里的你會不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母對你是不是無可挑剔?之后在課堂上指名學生發表自己的言論。再發表觀點前,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互動,談論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從而在家庭環境的調動下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同時學生在這里討論環節中情感認知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聯系生活實際,引導情感體驗
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變化。為了調動學生的情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實際生活接觸,列舉生活中發生的真實案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指導,深入分析學習的內容,同時也能聯系實際情況。
比如說:教師在為學生講述“情緒的管理”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計一個問題,先讓學生去思考:生活中。自己的情感管理是什么樣的的?學生會說自己的脾氣比較暴躁,很容易沖動,甚至還會與其他同學發生摩擦。學生在發表完這一結論后,教師可以根據這一同學為真實案例,讓學生去想象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改善目前的局面。學生會說各種各樣的辦法,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意見給予適當的評價,最終進行總結:要讓學生知道暴躁沖動是解決不了問題,只有讓自己冷靜下來、慢慢思考、調整情緒,才可以形成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案,從而形成一個正確的情感認知。
設計教學環境,加強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設置好內容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情感價值觀。此外,學生參與這一環節的積極性也很高。因此,為了在教學環節中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計符合教學的真理,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加強情感體驗。
比如說:教師在為學生講述“生活中需要法律”這一內容,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出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假設最近所發生的新聞事件:一位陳某某在某縣殺人后潛逃,期間受到了親友的幫助,順利逃到了國外。由于國內警方權利有限的問題,沒有辦法將其順利抓捕,需要借助法院等有關部門進行深入的分析調查,最終得到結果屬實,才可以聯系外國警方,協助調查。這一案件出現,假設你是抓捕警察,你面對重重法律和在逃嫌犯,你怎么想?如果你是普通百姓,或者你是受害者家屬,你怎么做?通過動畫的展示,讓學生加深對這一案例的理解,從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當時所出現的問題。通過學生的探討和教師的指引,加強學生情感方面的體驗。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德法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只有真正實施情感教育,才能在教學環節中加強情感引導,幫助學生在德治法治中獲得情感知識,提高整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