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群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語文學科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在素質教育的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同時還要充分發掘語文教育實踐活動中的思政功能,將語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機融通,與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同向同行,肩負起“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使命。鑒于此,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職語文;教學策略
引言
現如今,思政課在中職院校培養優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更應堅持堅持語文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更要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培養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理解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一.課程思政對中職語文教學的要求
在現階段中職語文的教學當中,要有效地滲透施政課堂教學,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不應當滿足于背一些條條框框,需要語文教師與時俱進的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同時平等地對待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進而將封閉式的語文課堂變為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學習。對于學生要追求開放和人格的平等,積極的鼓勵學生接觸社會,進而從社會上了解到更多的熱點問題,進一步增加自身的歷史責任感,同時,在課堂語文教學時候還應當尊重師生之間的平等,在自己的課堂學習的觀點得到語文教師中肯的評價之后,也能夠對身邊的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學習上教師還應當積極的鼓勵學生通過互相幫助的方式,進行課堂的學習,進而在語文教師的課堂幫助和指導之下,平等的競爭,一起學習和進步。
二.課程思政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思政課屬于中職學校內一門重要性課程,其對素質教育教學的發展有極大的催化效用。中職語文的思政教學也是進行德育工作及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更全面化地推進素質教育急需明晰與明確思政課施教在素質教育中實際所處的地位與應具備的效用。其中執教者不僅需強化對中職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構建的施教,還需客觀、規范的指導學生積極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及科學、正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此外,執教者還應教導學生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的學習,能動培育學生抵制假惡丑、追求真善美以及弘揚正氣的思想道德,努力做好遵紀守法、履行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合格公民。基于此,思德教育工作者應順勢發展、應勢進行思政課程革新,客觀化悉知思政課程施教在中職教育中的價值化效用,更積極地提升受眾中職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并在學習期間逐漸培育創新化探究意識,積極導引其成為思政實踐課堂中的學習主體。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術促進思政環境
要想有效的在中職語文教學當中滲透思政教學,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及時有效地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地構建一種良好的思政課堂教學的氛圍,同時在課堂上制定合作教學的目標,促進學生對于語文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有效地采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地促進學生與身邊的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幫助學生構建一種完整地支持理論的框架,促進學生對課堂教學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增強學生地課堂合作學習的意識,促進學生理論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也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合作團結能力,進一步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活用優秀文化,激發情感體驗
傳統文化并不晦澀難懂,也決不是曲高和寡,相反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正力量。文化重在“化”字,潤物細無聲。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味復古,而是以未來為導向,善于推陳出新,呼吸現代社會新鮮的“氧氣”,賦予新的內涵,讓傳統文化舒枝展葉,綻放新芽。在班級開展共讀《論語》活動中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分層獎勵,多管齊下;小小先生,樂此不疲;搭建平臺,展示風采;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步驟和策略,把思政教育貫穿始終。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自然領悟經文中的神韻,一遍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概念像釘子一樣楔入學生幾乎空白的腦子里,實際上就潛移默化地融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閱歷,不解自通的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擔當起新時代青年的使命,助力文化軟實力提升,堅定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精神獲得長久生命力
(三)通過閱讀與欣賞,提升學生思想境界
閱讀與欣賞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有效的閱讀和欣賞,感受文中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質,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感。《士兵突擊》中許三多和他的戰友在嚴酷的特種兵選拔訓練中“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深深的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向學生傳達著積極的信息:在面對學習、生活以及今后工作中的困難時不要輕言放棄。《隱形的翅膀》則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自強不息的時代青年的形象:他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滿懷希望,充滿夢想,執著追求。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何嘗不需要這種寶貴的品格?《我愛這土地》中,詩人以無論生死都眷戀著這方土地的鳥兒作比,歌頌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師要在課程思政的視域下,以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己任,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作用,挖掘語文教育的思政功能和育人價值,引領學生在傳承人類優秀文化中提升核心素養,在實踐活動中進步成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麗,汪華.試論中職語文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課程研究,2019(02):171-172.
[2]陳蔚.課程思政導向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4):60-61.
[3]王英霄,周寶冬.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思政教學的策略研究[C],2019:82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