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要圍繞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在教學中對問題導學模式進行探索。以問題及解決為主線進行教學,在問題導學模式下學生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積極主動參與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在探索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中以獲得新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問題導學;模式建構
核心素養體現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學習,如何把核心素養融入到教學中及核心素養怎么有效落地,本文對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問題導學模式進行探索。
一、問題導學的環境創設
(一)、創設自由、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
融洽的教學氛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思考和創新。為了讓學生大膽質疑,需要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師生關系和師生情感態度是教育環境的核心。民主、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個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敢于放手使學生敢于質疑、發言、交流互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新課改突破了傳統的育人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全面學習、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為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引導聚焦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自學、互學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三)強化相關知識儲備
一定的相關知識儲備是問題導學能否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心理學知識和一定的問題設計技巧,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技巧的相關培訓。這樣教師和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問題導學才能順利有序的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才會有效,從而避免虛假的問題導學。
二、問題導學的模式建構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問
創設問題情景,發現、分析、提出問題并使問題定向。在化學教學中創設一種問題情景,喚起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去,從而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
比如,電解原理的教學,溶液里所起的變化,學生根本看不見。為了探索電解原理,我設置以下幾個問題:1.通電前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2.通電后又是如何運動的?3.如何判斷兩極產物?4.在這個過程中,電子是如何轉移的?圍繞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分析、總結,然后實驗驗證。學生不但掌握了電解CuCl2溶液的原理,而且還可以觸類旁通。
創設相關情景,提出問題,總結歸納,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形成規律,體現了化學學習的方法。對開拓學生思維,培養技能有獨特之處。
同時,問題設計要具有開放性,不過多設置對學生解題思路具有干預性的信息,目的讓學生具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例如問題:你認為物質所具有的能量包括 ,在相同溫度下,1mol氣態水生成液體水放熱44kJ,請解釋原因: 。讓學生大膽說出其認為可能的原因和解題思路,其他同學進行適當的補充,這樣對問題進行設置,既讓學生學到了相關知識,又使學生培養了多種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作了鋪墊。
問題要在情境中產生,并促使學生以情境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問題設計要有梯度,從熟悉情境出發,逐步過渡到陌生情境,引導學生復習回顧舊知識,從而學習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指導問題探究—解問
高中的學生對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探究性教學時不應把學生“放羊”,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指導,如:何時對問題自主探究?何時對問題合作探究?如何對問題進行探究?這些問題的順利解決都與教師的參與和指導分不開的。因此,在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時候,教師不應“袖手旁觀”,應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問題:升高溫度時,可逆的放熱反應的逆反應速率變???,正反應速率變???。(填大或小)。學生爭論的焦點是升溫時,放熱反應的升溫變化和平衡移動的因果關系。平衡移動的方向––逆向移動,在討論中已經成了判定兩個速率變化的根據。一種意見認為:平衡逆向移動說明v正 (三)、延伸拓展—生問 在解決現有問題的基礎上進行追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較難問題進行層層分解,在解決簡單問題的基礎上逐步解決整個問題。讓學生對現有知識進行層層深入,在解決現有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新的問題,引入學生進一步探索和思考,使“問題”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從簡單知識延伸到較難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從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復習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時,往往學生不能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下列問題: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下列事實1.醋酸溶液與鋅反應放出氫氣,加入適量醋酸鈉晶體可以減小放出氫氣的速率;2.實驗室可用在NaOH固體滴加濃氨水的方法制取氨氣;上述問題,針對學生薄弱環節,加強了理論知識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聯系、理論知識與實驗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認識得以深化,達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對于“問題導學”,教師還必須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得探索,使“問題導學”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 高 青,《余文森教授談“學講計劃”與“核心素養”》 ,《徐州教育科研》,2017(3):4—6. 江蘇省沛縣湖西中學 李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