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驗是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生物學教學的有效發展起著積極作用。目前,我國大多數初中學校的生物學實驗教學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廣大生物學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且找到一些教學方法,但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效果仍不理想。對此,本文以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為探索目標,對初中生物學實驗創新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實驗;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7-0068-02
引 ?言
當前,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已經得到了大多數人的關注,同時為了滿足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的需求,相關部門也加大了教育投入,為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有序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生物學實驗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操作,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實驗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基本作用
首先,實驗教學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由于生物學知識具有抽象、復雜等特點,導致學生理解較為困難,而通過觀察生物學實驗過程,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生物學知識,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其次,生物學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樹立實驗理念。實驗教學是深度探索知識并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有效地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習興趣,形成科學的探究精神。
最后,生物學實驗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目前,如何發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實效性是廣大生物學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所以在滿足新課程改革對生物學實驗教學要求的同時,教師也要從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采取創新性策略,不斷優化實驗教學,發揮其最大價值。
二、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雖然收到了顯著成效,但依然有許多學校偏重于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科目的教學,對初中生物學教學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很多學校的課程時間安排也缺乏合理性,不但生物學課時較少,實驗教學更是無法有效開展。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過于陳舊,“填鴨式”教學方式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過于依賴多媒體技術,實驗教學缺乏實踐性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其直觀性、便捷性、交互性等優勢降低了教學難度,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某些教師往往過于依賴多媒體,甚至每一節課的內容都需要多媒體輔助,這樣就造成了一些知識的講解過于籠統。例如,一些生物學知識需要在實驗室中完成,但教師只是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實驗過程演示給學生,這樣粗略地看一遍不僅無法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教學的目的也未能實現,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實踐性。
三、初中生物學實驗創新教學策略
(一)利用創新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是深化素質教育理念的重點教學內容,教師只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才能進一步實現實驗教學的目的。基于此,生物學教師要著力于教學方法的創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結合教學內容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在創新教學方法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
例如,在“生物和細胞”的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實驗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由學生操作整個實驗過程,教師則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指導,使學生切實掌握顯微鏡的操作方法及樣本制作步驟,并結合觀察植物和動物細胞的過程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對細胞的特點及外形的總結對比不同的生物細胞,以此激發學生的生物學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也會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更好地深化知識,掌握實驗要點。
(二)利用探究實驗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知識探究的過程也是驗證結論的過程,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夠拓展思維,打開思路,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生物學學知識都是通過探究實驗而得出的,根據生物學教學的特點開展探究實驗教學活動是獲取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初中生物學探究實驗內容十分豐富,如觀察種子發芽率、生長過程等,學生通過切身操作、觀察、分析、思考,能夠找出理論與實際的契合點,進而提升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光合作用”后,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光合作用是怎樣產生氧氣的?產生光合作用的基本實驗條件是什么?光合作用在夜晚會出現哪些問題?綠葉在光下會合成為淀粉嗎?學生可結合這些問題設計幾種不同實驗,如綠葉是否能夠合成淀粉,可根據“淀粉+碘→變藍”來驗證。將綠植放置黑暗處,一面見光,一面遮光,以此消耗葉子中的淀粉,然后在處理好的葉片上加入碘,就會發現有光的一面會變成深藍色,遮光的部分則沒有變色。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打開了思維空間,提升了探究能力。
(三)利用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強調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而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的提升更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在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例如,關于“花生變異”的實驗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總結出花生變異的原因,并且做出準確、全面的總結,以此展現出小組合作的創新能力。又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呼吸運動、肋骨及膈運動關系模型,并對人體關節模型進行設計、制作。這樣既可以展示出關節的具體結構,又能夠清晰地演示出運動中肌肉的協調性,完整地闡釋人體骨骼肌拉動骨繞關節運動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理論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興趣小組,一起探究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學習低碳環保知識,如垃圾分類等,同時布置小組任務,并要求學生撰寫調查報告,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
(四)利用課后實驗探究進行課堂延伸
很多生物學實驗所需的時間周期較長,如果只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實驗教學,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實驗探究,將課上課下有機結合,更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課后實驗探究學習不僅可以彌補課堂學習中的不足,還有利于學生課下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對實驗探究活動的自主參與性。
例如,“觀察種子發芽”這一實驗的周期較長,在學校實驗室開展此實驗無法合理控制溫度,如果將實驗延伸至課后,讓學生將實驗室轉移至家中,既可以解決實驗周期長這一問題,讓學生在家中耐心地觀察,又能夠很好地控制溫度。因此,合理利用課后實驗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需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開展課后實驗探究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了解,進而使學生熟練掌握實驗方法,提升實驗能力。
結 ?語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革新,更注重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生物學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未知問題,從而提高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效率,為提升生物學教學的整體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王宇騰,王琳.新課改下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創新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23-125.
作者簡介:徐愛萍(1972.3-),女,浙江江山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