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雙華
中圖分類號:G823.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62-01
摘? 要? 作為急行跳高姿勢的重要構成,背越式跳高是跳高運動員經常使用的姿勢之一。運動員在助跑階段通過8至12步的助跑完成直線和弧線運動后將會獲得良好的起跳速度和起跳高度。背越式跳高對運動員的力量具有較高要求,運動員通過長期而系統的訓練可實現體能與速度的全面提升,獲得更好的速度節奏,進而依托力量基礎實現速度素質發展。此次研究圍繞背越式跳高力量訓練中的應用展開,以期為跳高運動員能力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背越式跳高? 力量? 速度? 訓練
一、引言
在1968年的第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美國跳高運動員福斯貝里率先啟動了背越式跳高的動作,這也幫助他刷新了當年的世界紀錄。背越式跳高要求運動員在助跑階段通過快速跑動獲得良好的起跳高度和起跳距離。腿部肌肉的收縮與助跑瞬間的起跳有助于運動員運動能力的提升,繼而沖擊更好的跳高成績。本研究圍繞背越式跳高力量訓練的特點及速度的應用展開探究。
二、背越式跳高力量訓練特點分析
(一)訓練方法多樣
力量訓練中有效貫徹速度訓練將使力量訓練的內容與內涵更加豐富,運動員在力量訓練過程中將會獲得全方面的鍛煉。教練員綜合運用跳躍、縱跳、快跑、負重等訓練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力量訓練與速度訓練的內在關聯,真正將速度訓練融入力量訓練之中。例如,教練員可以將五級跳、臺階跳、連續快抓、連續腿前擺后100m跑結合起來,保持次極限強度,實現跳高運動員力量和速度素質的同步提升[1]。
(二)訓練形式多樣
杠鈴等器械訓練是背越式跳高力量訓練的常用方式,這對運動員踝關節力量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運動員腿部肌肉和踝關節力量的發展將使得運動員在奔跑跳躍時獲得更加充分的力量支撐。為了更好地在力量訓練中強化運動員的速度素質,教練員可以引入自身重力克服訓練、彈性物體克服訓練、對抗性訓練等方式。這些都將使得力量訓練的效果不斷優化,運動員在訓練形式選取方面還可以根據運動員的個體情況選擇更加適合他們的方式,以持續提升力量訓練的效果。
(三)力量技術一致性
助跑和起跳是背越式跳高技術運用的關鍵,運動員在起跳過程需要經過緩沖和蹬伸兩個緊密相連的動作聯動。運動員放腳后腳接觸地面,這時腿部需要承擔約為自身體重六倍以上的重量。運動員在起跳前的緩沖速度在0.1s左右,因此在背越式跳高訓練中需要關注該動作的技術特點,特別是大、短、快等特征,力求將跑與跳更好地結合起來,以促進運動員身體素質與技術水平的協同發展。
三、背越式跳高力量訓練中速度的應用策略
(一)退讓性肌力訓練
背越式跳高對運動員的膝關節、髖關節和踝關節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運動員在助跑后需要放腳著地,這時起跳腿和地面之間將會產生強烈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起跳腿的相關關節在外力的影響下會出現受迫運動和彎曲形變,使運動員接下來的跳躍動作獲得良好的基礎條件。而在技術動作完成進程中,運動員的重心將會繼續向前移動,起跳腿的各個關節也將更加彎曲。退讓性工作完成過程中肌肉群和關節需要積極用力,最終才能夠完成起跳動作[2]。由此可見,退讓性訓練是力量訓練的重要內容,這也是運動員有效完成背越式跳高的基礎。一般來說,教練員會選擇運動員30%至40%的自身體重開展最大負重訓練,并且會增加更多的速度要求,如在負重下蹲時保證速度稍慢于正常起跳速度,如此可使力量訓練將變得更加有效。
(二)下肢力量與軀干支撐訓練
跳高運動員要提升腿部力量和爆發力就必須要積極開展下肢力量訓練,以提升下肢肌肉群的生理功能,跳高能力將因此得到顯著提升[3]。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應該對軀干支撐訓練同樣重視,軀干雖然并未直接參與背越式跳高發力,但其固定程度對運動員標準地完成動作具有積極意義,這也是傳統訓練容易忽視的部分。在軀干力量訓中,教練員應該將重點集中于腹肌和背肌部分,以實現運動員展體能力與滯空能力的提升。
(三)高度重視動作速度訓練
教練員需要循序漸進地通過對空間與時間的控制提升力量訓練的難度,以強化運動員的動作速度。常用的訓練方法有連續跳欄架,教練員可以在訓練時根據運動員的個體情況適當提高欄架高度或提升時限要求。后效作用訓練同樣也是教練員應該關注的訓練內容,如教練員可以要求運動員利用沙袋或沙背心展開負重訓練,繼而獲得后效作用。
(四)積極開展力量速度組合訓練
沒有一種單一的訓練方式可以全面提升運動員的能力,每一種訓練都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短板。因此,教練員要關注訓練方法的特異性,進而選擇綜合效果更強的訓練方法。教練員可以將幾種訓練方法綜合起來,如單腿或雙腿跳躍練習都能夠提升運動員腿部支撐力量,而在訓練中只有增加雙腿交替練習才能夠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娟,李睿恒,張宗偉,李彥.基于動作技能學習與控制理論的背越式跳高教學方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34(08):93-95.
[2]吳勁松,徐佶.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階段擺動腿技術的特征及其動能變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26(04):65-68.
[3]林明.“合三為一”與“擺跳”——現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術的動力學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01):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