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娜古麗


摘? 要:高校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已成規模,并發揮著重要作用。關注該群體的隊伍建設現狀,探尋職業能力發展的可能性,對于開展行之有效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著重對調研的設計與實施、專職輔導員隊伍結構性特點與職業能力,思考路徑及解決策略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職業能力;廣東;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2
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期思政工作的重點。目前,全國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已成一定規模,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和工作任務,成為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與服務工作最重要的一線力量。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現狀如何?作用發揮如何?該隊伍在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與服務工作過程中是否存在亟需提升的能力?以上諸多議題都有待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去關注、思考和探索。
一、調研的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以廣東高校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為調研對象,采用網絡隨機發放調查問卷與個別深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雙向維度,研究選取了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形成45份有效輔導員調查問卷,210份有效學生調查問卷。輔導員調研對象個人基本情況具體見表1。
二、廣東省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結構性特點與職業能力
(一)隊伍結構失衡
第一,知識結構失衡。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專業背景多元,從專業背景與職業需求的匹配度來看,存在著知識結構失衡的突出現象。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背景的輔導員占比低[1]。這意味著大部分輔導員缺乏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專業支撐與知識儲備。知識結構失衡成為制約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因素。
第二,年齡結構失衡。剛剛告別校園的年輕輔導員,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天然的熟悉感和親近感,熟悉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模式,更有利于貼近學生心理。在工作中帶著學生的心態,遵循學生的思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開展工作的思想成熟度不夠,指導教育學生的經驗不足[2]。
第三,學歷結構失衡。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學歷層次總體偏低,大學本科畢業占86.7%,博士研究生學歷僅占比2.22%。學歷結構失衡這一因素制約了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專家化建設的進程。就職業能力而言,為不斷適應和滿足學生的發展性需求,該隊伍在專業能力和學歷層次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深造需求,但客觀上深造環境與機制都是欠缺的。
(二)地緣族緣優勢
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與生俱來的地緣與族緣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摒除了跨文化帶來的陌生感和疏離感。與此同時,該群體在自身經歷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更易與學生達成共情,與學生建立起相關理解、相互信任的有效互動關系。這是該群體實現自身特殊職能、踐行職業能力最基本且重要的條件。
(三)能力參差不齊
第一,輔導員個體能力參差不齊。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的年齡、學歷、專業、從業年限等因素的差異化決定了該隊伍個體之間的能力層次不齊。整體上而言,以年輕化、相對低學歷等個體組成了現有隊伍的主體,致使該隊伍整體職業能力的提升還有很大空間。
第二,能力要素之間參差不齊。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工作的職業能力、以學生發展指導為主體工作的職業能力以及以學生事務管理為基礎工作的職業能力,三者較為明顯地呈現出職業能力各要素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在這三個層面的能力中,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在以學生事務管理為基礎工作的職業能力中表現突出,自我評價高,學生反饋好。而在另外兩項能力中,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思考路徑與解決策略
問題的提出與分析,必然是為了尋求解決的路徑。在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的結構性特點以及職業能力現狀呈現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可以遵循以下的思考路徑,進一步尋求解決的策略。
(一)協同性
職業能力的提升不僅是在具體教育管理服務的實踐中實現的,同時也是在協同育人模式的框架下進行有效互動而不斷得以提升的。以內派教師為例,為了更好地做好新疆大學生的工作,2012年新疆教育廳在下發的《新疆內派管理教師管理辦法》中指出,向內地學校選派新疆內派管理教師,協助內地學校加強對新疆學生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派教師不僅是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度教育的有力支持[3],同時也是在資歷、專業、經驗等方面對年輕化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的有效補充。這種協同性對于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提升自我職業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與依托。
(二)系統性
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用系統性思維進行思考和規劃,才能構建起行之有效的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職業生涯管理體系和職業能力建構體系。在制度保障方面,不斷完善選聘機制、考核機制、晉升機制、培訓機制以及學習機制。開展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骨干繼續深造計劃,使其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攻讀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史等學科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學位,夯實理論基礎。在平臺建設方面,暢通校際交流渠道,打造以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為主持人的工作室,搭建和拓寬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的掛職鍛煉平臺。提供高校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到新疆高校掛職鍛煉的機會,打破疆域界限,交流工作經驗。在隊伍依托方面,實行導師制。以雙向選擇的方式從專家學者和骨干輔導員中為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確定職業發展導師,推動其在科研、業務等多方面的個體成長。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是至關重要的。加強思想政治專業的專家、教師與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之間的結對幫扶,不斷豐富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可提升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能力。
(三)典型性
高校應關注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的典型案例和個體示范。對典型的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個體進行深入跟蹤分析,有助于高校尋找切實的職業能力提升路徑以及可復制的個體經驗。將個體成功的成長與發展路徑推廣到群體中,從而推動高校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整體職業能力的提升。
四、結語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將成為區域發展和穩定的生力軍。該群體的思政工作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高校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肩負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少數民族人才的責任和使命,是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使者。關注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隊伍發展、切實提升其職業能力是推動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實現自我價值之需,更是提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水平之需。
參考文獻:
[1]胡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治理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2015(4):52-57.
[2]韋幼玲,史兵方.民族地區高校轉型期輔導員職業素養與能力的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8(1):70-74.
[3]劉曉東.高校輔導員有效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度輔導的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0(3):149-152.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