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摘? 要: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每年都有從企業引進一線生產技術和有管理經驗的、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新教師,他們深知企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因而在專業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按照企業標準來培養學生。但是,中等職業院校具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新教師存在著數量上的不足和適應性不良的問題[1],因而需要學校、社會提供相應的資源和對策來幫助新教師更快融入學校,并不斷促進學校和個人發展。本文主要針對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社會化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對促進職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繼續社會化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社會化;新教師
中圖分類號:G659.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3
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職教師資12條)的通知,提出了推進以雙師素質為導向的新教師準入制度改革[2],探索建立新教師為期1年的教育見習和為期3年的企業實踐制度。2020年起,除“雙師型”職業技術師范專業畢業生外,基本不再從未具備3年以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應屆畢業生中招聘[3]。
一、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社會化存在的問題
(一)角色適應不良
第一,社會期待與教師現實地位的差異。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被人們期望為是知識淵博和行為規范完美的人,對待師生關系要像父母一樣無微不至地熱愛學生,過高的社會期待使得教師社會形象過于理想化。剛從企業過來的新教師在社會中磨煉,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世界觀和行為習慣,要去改變他們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就導致企業工作背景的新教師壓力過大,存在不適應的問題。而與較高的社會期待相對應的實際情況是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在中等職業學校中,從企業引進人才學歷很多都在大專及以下,在學校的工作崗位是實習指導教師,在課酬計算方面與專職教師相比也存在著差異,經濟層面的回報與付出無法成正比。這種反差對于具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新教師來說容易產生職業落差感。
第二,對學校人際關系的不適應。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在原來的企業中更多地是一名技術類人員,他們在工作中看重的是技術技能,對動手能力要求高。而在中等職業學校中,他們的工作除了承擔教學任務外,還要擔任班主任工作,還要面對教師群體、學生及家長。這種人際關系比原來工作環境更為復雜,需要新教師具有一定的人際溝通能力、談話技巧。這種人際適應容易引發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的職業疲憊感。
第三,角色適應不良引發的心理問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企業工作強度和競爭壓力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在入職動機上存在功利性,認為教師工作環境相對輕松,把教師當作“職業”和“鐵飯碗”,缺乏教書育人的職業情操,更談不上奉獻精神。因而從企業過來的新教師就要面對角色轉變、角色期待不符等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角色混亂,引發焦慮、懈怠等心理問題。
(二)職業能力不適應
筆者以“你認為在執教期間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為題對其所在地的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進行訪談,發現新教師在執教期間遇到的困難主要來自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技能和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三個方面(見表1)。
二、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社會化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快速變革的時代,社會變革必然對中等職業學校提出新的要求。學校內部體制改革和學業水平測試給教師工作帶來較大壓力和挑戰,而班主任工作無疑也給新教師帶了更重的負荷。
(二)自身原因
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在選擇教師職業時,往往會受到社會上不恰當擇業觀的誤導,擇業動機不夠單純,認為教師工作壓力小、社會地位高、有寒暑假等,就會造成部分新教師對實際工作的不適應。
在教學過程中,部分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會去模仿自己學生時代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優秀教師,這就使新教師無法有效發展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部分新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但是教學理論知識欠缺,自己在教學上的努力在學生成績上體現不出來。這也是工作困難的重要原因。
(三)學校原因
第一,針對新教師崗前培訓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培訓策略和方法不能很好地適應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專業需求,培訓效果也并不盡如人意。
第二,入職培訓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教師技能、信息化手段運用的改進,基本沒有涉及對新教師的專業觀念和課程規范的內化,且崗前培訓的時間偏短,對于剛從企業過來的新教師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三、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社會化問題的對策
當前社會正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對中等職業學校新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社會化問題需要社會、學校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培訓制度,同時其自身也要不斷努力,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發展。
(一)社會要建立完善體制理論對策
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制、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變革等途徑。破除“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唯身份、唯獎項”的頑瘴痼疾,推動各地職業教育結合地方發展特點,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中等職業學校應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評價教師的主要依據,讓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新教師感受到良好的工作氛圍,促進職業教育得到發展。
(二)學校層面的制度完善
中等職業學校要樹立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正確的辦學方針,學校要營造健康、團結、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為教師、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讓剛入職的新教師受到學校價值觀念的熏陶。教師和學生、教師群體之間相互信任、幫助,持續地內化教師價值,讓具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新教師樂于為教育事業做出奉獻,扮演好教師角色。
中等職業學校要為剛入職的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建立健全輔導制度,引導、幫助其盡快適應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如果學校建立的輔導制度流于形式,或輔導教師有所保留,不愿傾囊相授,那對于具有企業背景的新教師而言,指導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對于這種情況,中等職業學校首先要健全教師輔導制度,對于具有企業背景新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要有明確的規定。其次輔導過程要清楚,新教師、輔導教師、學校三方責任要明確。最后,輔導制度要有明確的監督和獎懲體系,努力做到幫助新教師成長與適應。
(三)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要增強自身角色適應能力
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自身要快速掌握學校各部門間的工作程序和相關政策,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相關知識和技能,逐步內化職業規范,形成自己風格的職業個性,做好教師角色。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要學會積極反思,認識自己在職業技能方面的不足之處,采取有效的對策提升職業能力素養。
(四)加強黨對教師隊伍建設領導,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和把關定向作用,發揮教師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對教師黨員的教育管理監督和組織宣傳,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堂,全面推進“三全育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①。
四、結語
中國目前正處在歷史發展新階段,對中等職業學校新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社會化問題不僅需要社會、學校為其提供良好的培訓平臺,同時也需要其不斷努力,才能促進中等職業學校企業工作背景新教師社會化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崔發周.現代學徒制視域下“雙師型”教師的科學內涵與培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7):62-68.
[2]李國偉.融媒時代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策略[J].科技傳播,2020(1):73-74.
[3]胡劍凝.加快建設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95-98.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