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煥
中圖分類號:G479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40-01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與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學校體育文化、學校體育課程兩方面出發探討學校體育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影響。研究表明,學校體育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根本途徑,處主導地位;學校體育文化是青少年健康促進的前提條件,學校課程內容改善和落實是改變青少年體質健康和體質健康促進的關鍵。
關鍵詞 ?學校體育 ?課程 ?青少年 ?體質健康促進
學校體育文化是學校的一張明信片,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文化由物質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意識文化層三個層面組成[1]。通過不斷深化學校教育改革,學校體育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發展,并形成了一定的且有特色的學校體育文化,并且能對社會、家庭產生輻射作用。學校體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完成陶冶教師、兒童青少年的情操,對其形成意識上、主體上的體育共識。通過讓他們不斷的參加體育活動,促進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的作用。
一、學校體育文化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研究
(一)學校體育外在的物質文化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基礎條件
學校體育和健康教育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提升這方面擁有一致的目標。體育課是學校體育老師對青少年完成體育目標的重要實現路徑。席玉寶[2]指出,目前我國學校體育場地建設上存在著各級各類學校間的不平衡、省市區域上不平衡以及城鄉學校間的差異。孫靜[3]認為,體育場地器材設施落后等因素都在制約著學生鍛煉行為的形成。
(二)學校體育制度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保障
我國發布了一系列有關于學校體育的制度,其中包括了中央“七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教育局、體育總局有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質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這些文件的發布提高了學校體育的地位,使學校體育得到了重視。
(三)體育意識文化層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內在動力
態度的改變要以知識的改變為基礎,要經歷一個服從、認同、同化的變化過程。從認識和態度的改變到行動的改變需要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胡利軍[4]研究員認為:“導致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與學校體育的相對滯后有關”,“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學校體育觀念落后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體育鍛煉所致”。學校體育在改變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意識方面,應結合學校實際,并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
二、學校體育課程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關鍵
(一)學校體育課程的特點和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多元化選擇
當前,在我國的體育課教學中,“說教課”“紀律課”“技術課”仍舊普遍存在[5]。體育課上體育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身體活動密度不到標,青少年的興趣減少,加上長期缺乏體育鍛煉等,均影響了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和體質健康水平。學校體育課程的內容選擇應非常考究,應注重向多元化發展。學校體育內容應盡量選擇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有針對性提高的項目。
(二)課外體育活動是改變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側重點
科學研究表明,目前對人的健康的威脅中,10%~20%來自衛生和醫療保健條件,10%~20%來自遺傳因素,20%~25%來自環境因素,50%~55%來自個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6]。學校體育課外體育活動可使青少年有更多的運動機會,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三、落實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在學校中的措施
(一)使學校—社會—家庭形成一個整體
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做好體質健康促進工作的思想工作,具體方式為定期開展交流會、組織相關講座和專題研討活動、建立課后服務等,如此使學校—社會—家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努力提升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
(二)在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上的微調以及豐富課外體育活動
學校體育課程內容教學應嘗試把重心轉移到令青少年探索動作、了解該運動組成部分、掌握動作的技巧、學習該動作容易出現的錯誤點、認識在學習該動作時會出現的扭傷并學會保護方法和處理出現的身體傷害等方面。此外,還要指導青少年使用各種體育器材,為他們增設一些社團調動其積極性。
四、結論
1.體質健康促進與學校體育密不可分。學校體育在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中處于主導地位,是增強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根本方式。
2.根據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要求,學校要完善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轉變學校自身、教師等的教育觀念,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模式。
3.學校體育的體育文化建設、學校體育課程設置、課外體育活動應結合學校特色,發展特色體育。
4.學校—社會—家庭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以期為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發揮協同作用。
參考文獻:
[1]崔雷海.加強學校體育文化建設[J].體育科技,2003,24(04):1-3.
[2]席玉寶.全國體育場地建設現狀統計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06):671-676.
[3]孫靜.高校學生體育環境評價與體育鍛煉行為取向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南京體育學院,2014.
[4]胡利軍,楊遠波.社會經濟發展與國民體質關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05):3-10.
[5]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9):72.
[6]黃俊琪,澆從志,朱俊鑫.生活方式與人類健康[J].疾病控制雜志,1999,3(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