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陽 安金鳳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首要的就是實踐觀。實踐觀在其整個哲學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分別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起點、形成和發展完善。馬克思認為實踐具有矛盾的本性,在認識論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物質生產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社會生活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經過了歷史與人民的檢驗,對推動我國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意義與價值
中圖分類號:B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4-0026-03
列寧說:“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1]在馬克思提出唯物主義實踐觀之前的哲學家們,都未能闡明“實踐”真正的內涵。實踐作為馬克思“新世界觀”的核心概念,其形成不是憑空產生的,也并非一蹴而就。因此,研究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形成過程,有助于準確理解其科學內涵,論證其基礎性地位,更好地探尋它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指導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與發展
(一)起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又名“巴黎手稿”,寫于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及實踐的觀點。雖然從來沒有過于直接地在《手稿》中闡述,但他將實踐的觀點融于他提出的勞動觀點之中。他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1]。毫無疑問,書中對于理論的討論都是以實踐思想為基礎的。我們可以將《手稿》分為三個部分來看,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弊端,對其不合理性進行了批判;第二部分闡述了共產主義是實現人類解放的一個必然環節;第三部分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體系進行了批判。
馬克思的論述從提出著名的“異化勞動”概念開始。這一概念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條件下人類的四種異化特征進行了概括。在此之后,他通過對各種空想社會主義的學說進行猛烈批判,論述了人類消滅私有制和揚棄異化勞動的歷史必然性,以及人類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景,在經濟學視域下闡述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在整個寫作過程中,馬克思都是以人類的科學實踐活動——勞動為基礎去闡述自己的理論思想的。
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實踐進行了系統而科學的論述,其中重點就實踐的科學內涵與基本特征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說明。馬克思認為,實踐是區別于動物的、為人類所特有的活動,是人的客觀性和物質性活動。這一觀點與其他哲學家的所講的實踐活動進行了明顯區分。就實踐的對象性而言,古代的西方哲學家把實踐活動理解為一種非對象性活動,如在亞里士多德的實踐觀中,僅僅將實踐理解為“人類的日常倫理行為”;康德則將實踐理解為兩種自由:理性意志自由與道德自由;黑格爾的實踐觀是僅停留在理論意義上的精神性活動。由此不難看出,馬克思科學的實踐觀是一種推陳出新的觀點,它吸收和采納了各流派哲學家們對于實踐概念的合理化論述,尤其是在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實踐觀進行批判和徹底清算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的。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手稿》雖然在馬克思生前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出版,但于1932年問世之后,在國際哲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手稿》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對實踐觀進行了初步的闡釋,是科學馬克思主義得以形成的基礎,也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論來源。
(二)實踐觀的形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誕生于1845年的春天,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正式形成。《提綱》提出了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即新唯物主義。在《提綱》短短十一條的內容里,馬克思將其實踐觀念貫穿于文章始終。文章主要從四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進行了論述。
第一,對于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進行了批判和清算。認為他們僅僅從客觀或直觀層面看待事物,而沒有將它們放到實踐中去理解,沒有看到人的主體性,因而難以把他們當成一種感性的活動,未能真正理解實踐批判活動的價值。馬克思將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歸結到實踐范疇之中,認為思維的真理性應當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去證明。
第二,批判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提出自己的觀點——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本身具有實踐的特性,物質生產活動是其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諸如雇傭關系、同事關系等。在組建學校這一實踐活動中會產生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因此,一旦人進行任何實踐活動,必定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人處在這一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就不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現實的人。處在社會中的人們需要通過他人維持自身得以生存的本質因素,而社會整體也是由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各類社會關系所構成的。
第三,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首先,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是基于實踐才應運而生的,使得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具有了實踐的特性。其次,人本身具有實踐的特性。人作為創造歷史的活動主體,使得社會歷史也具了有實踐的性質。最后,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社會矛盾。社會矛盾的解決依靠社會實踐活動,所以社會活動必須具有實踐特性。
第四,實踐是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提綱》中的第十一條,馬克思將實踐的價值意義作了單獨闡述。馬克思認為,實踐活動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必要工具和手段,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改造世界僅僅依靠理論支撐進行批判是不夠的,武器的批判自始至終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1],必須借助實踐的力量,采取實際行動。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到了系統而集中的闡述,是整個《提綱》的核心思想,同時也實現了實踐觀在哲學史上的偉大飛躍,具有跨時代的意義。馬克思提出在現實層面把握時間的概念,看待實踐,并第一次將實踐納入到認識論中,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現了對以往實踐觀念的質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從此得以展現,成為永不破滅的真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
(三)實踐觀的發展與完善——《德意志意識形態》
《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創作的第二部哲學著作。《形態》通過批判以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對實踐觀點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解析,為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形態》是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關于實踐的觀點的完善與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提綱》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了生產實踐的重要性,進一步論述了實踐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以物質生產角度作為論述對象,對實踐觀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系統解析,在《提綱》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恩格斯將實踐理解為“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認為實現人類解放必須依靠實踐來完成。他們批判費爾巴哈“只是希望確立對現存事實的正確理解”的觀點,認為其對于現存世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他們強調將哲學理論向現實的轉換,更關注哲學理論對現存世界的改變。
在《形態》一文中,馬克思將是否能夠“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作為劃分人與動物區別的標準。馬克思將社會物質生產活動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生產人類所必需的全部物品,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只有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必需物的基礎之上,才能從事其他的生產實踐活動;第二類是人類為了獲得更高的生產力,從而產生了對于新的生產工具的需要。為滿足這種新的需要就不得不進行新的物質生產活動;第三類是人口生產活動。在這三類物質生產活動中,人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把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生產活動從而滿足自身的需求,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動物的一切活動僅僅是在一種趨于動物自身的先天特性而進行的活動,是一種不具有意識的、被動選擇的活動。而人卻大不相同,無論在哪一種物質生產活動中,人都可以有意識地認清自己的目的,從而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形態》還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也是是實踐的,社會是由實踐的個人構成的,人具有實踐的特性;具有實踐特性的人通過如上提到的三類物質生產活動,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歷史進程。《形態》以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現實的個人”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認為唯物史觀是一種與人和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直接相關的科學。自此,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地位進一步被夯實,也更好地為工人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科學內涵
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形成以前的眾多唯物主義哲學家中,培根等少數哲學家將科學實驗看作是對實驗對象進行的能動作用。雖然他們對科學實驗這種社會實踐形式的作用給予了肯定與認可,卻沒有對實踐的概念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解釋與論證。從舊唯物主義者的大量論述也不難看出,他們對于實踐的理解也過于片面。比如費爾巴哈雖然經常提及實踐的概念,但他所講的實踐僅僅是個人的生活實踐,或將其理解為“猶太人的利己主義活動”,并沒有完全理解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徹底推翻了費爾巴哈從單個的人出發探尋人的本質的機械化做法,實現了對費爾巴哈的實質性超越,并就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進行了全面、科學的論述。
(一)實踐的矛盾本性
首先,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物質性活動。人作為實踐的主體將自己的意識貫穿于實踐活動之中,使實踐包含眾多人的主觀意識因素,這對于人與世界的相互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次,實踐作為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受到一定的物質手段和條件的限制。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地分析了實踐的矛盾本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求我們必須從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中著手認識實踐和把握實踐。
從歷史進程的角度來看,自然界和人之間的關系被勞動實踐分化,并使統一的物質世界分化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對立不統一。同時,正是由于人的實踐活動,使人的主觀意識能夠反映客觀物質世界,并對客觀物質世界進行相對應的改造。因此,實踐既是主觀與客觀、人與世界對立的基礎,同時又能使對立的雙方達到統一。
(二)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性地位
實踐作為整個認識論的基礎和靈魂,對認識的生成與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實踐對認識的基礎性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都是因為某種需要而進行實踐活動。在古代,人們基于對于日常生活中算數的需要,產生了數學。在近代,經濟的高速發展衍生出許多新的需要,在這種需要的作用下,衍生出蒸汽機等大機器的發明與生產。但不能否認的是,科學家的求知欲等主觀心理因素也是推動科學認識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其終歸是第二性的,如果一味強調主觀認識的作用,便會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沼澤。
第二,實踐為認識活動提供物質條件。生產實踐不僅作為“出題人”提出問題,又給解決問題提供了物質保證,包括實踐所需的精密測量儀、經驗資料等工具,使人類的認識活動突破感官界限,向物質世界的無限層次繼續拓展。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這一結論主要是由真理和實踐二者的本性所決定的。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符合,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人們在物質生產實踐的過程中,要保證實現自己作為認識主體的預想目的,就必須以實踐作為橋梁,將主觀與客觀相聯系。因此,認識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就是主觀符合客觀的本質體現。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居于基礎性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物質生產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勞動是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2]。實踐活動將人與自然世界相分離,但并不意味著人是一個孤立的、獨立的個體。人作為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屬性。處在自然界中的人需要滿足的第一個條件即生存條件,而獲得生存條件所必須的物質資料均須通過生產實踐獲得。伴隨著改造自然活動的深入,人不斷產生新的需要,不得不想辦法創新生產工具,提高效率以更好的方式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這一過程不僅是人對于自然界的改造,也是人對自身的發展與創造。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實踐不僅創造人,也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前進與發展。
(四)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
馬克思從主體改造客體的角度闡述其科學的實踐觀,用實踐的觀點探究歷史的發展,解讀社會生活的內涵與本質。他認為,正是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社會的歷史,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離不開實踐[3]。如果沒有實踐,人類社會就無法繼續向前發展。所以,要研究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研究社會生活,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實踐出發。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現實意義與當代價值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句話在當時不僅為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帶來了光明,指明了方向,更成為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奮斗目標。這句名言流傳至今,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是在西方急需理論指導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的,其具有普遍性和科學性,并且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不斷進行自我革新。“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中國,既與時代跳動的脈搏同頻共振,又在回應時代關切與解答的良性互動中不斷擴展問題視域,為解決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論基石。”[4]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靈魂,對整個哲學體系的構建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面臨著更多的歷史任務與關鍵時刻的決策。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地解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中國夢,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不移的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一方面又要求我們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完成新時代的偉大任務。
第二,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從主客間關系理解實踐的科學內涵。我們必須以主客關系為著力點,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樹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意識形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第三,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實踐。高度重視物質生產實踐、文化活動實踐、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社會實踐,才能夠更好地推進和構建和諧社會。新時代的背景之下,我們面臨著更加復雜地國際與國內環境,有機遇也有挑戰。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長足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引,其通過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在發展和完善的同時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迸發著強大的精神活力。
結語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經過了歷史與人民的檢驗,對推動我國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才能早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3]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得提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翟林冉.《關于費爾巴哈得提綱》中的實踐觀解讀[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4).
作者簡介:孫銘陽(1996—),女,漢族,河北保定人,單位為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安金鳳(1997—),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單位為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責任編輯: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