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磊 楊洋
摘要:為促進我國高校學生有更好的身體素質,應注重學校運動弱勢群體的情況。本文著重了解大學體育教育中運動弱勢群體的成因,并提出運動弱勢群體正確的指導和訓練方法。希望我國的高校學生都能夠在學校內更好的進行體育鍛煉,使身體素質有所提高,克服身體和心理上的障礙。
關鍵詞:體育教育;運動弱勢群體;成因;指導方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的體育教學問題格外重視。要求高校學生都應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專業的技能,促進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新的體育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的體育學習趨于自主性,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使學生有更好的體育教學效果。但學校中有一部分運動弱勢群體由于多方面因素而導致體育技能水平較差,十分影響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應著重了解運動弱勢群體的成因,并及時進行調整,確保我國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高校中有更好的發展。
一、大學運動弱勢群體的成因
1.環境因素
有些學生本身擁有著良好的體育素質,但是由于環境因素的干擾和刺激,使得學生變成了運動弱勢群體。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家庭因素影響,導致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好,使學生有了急躁、倔強、狂妄等不良性格,因此在學校的表現會較為突出。另一方面,當前的中學和小學比較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輕視了體育教學,使得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沒有良好的鍛煉習慣,讓學生的體能逐漸下降、沒有較好的體育技能。有些學校的教育資源少,由于學校處于偏遠地區,其相應的體育場地、器材等、配置等嚴重缺失,導致學生的體育技能不高,無法豐富學生的體育課程[1]。
2.心理因素
有些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對體育教學非常排斥,對于學校中的體育教學目標也沒有認真完成,沒有良好的鍛煉習慣。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對戶外運動產生恐懼,或羞于在別人面前表現,使得學生在大學的體育課堂中表現出了一些心理障礙,體育活動無法施展手腳。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內心較為壓抑,不愿意與人交流,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很少參加戶外體育活動,導致學生會變成學校運動弱勢群體[2]。
3.生理因素
有些學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響導致身體出現障礙缺陷,無法像正常學生一樣進行體育活動。有的學生由于戶外皮膚過敏無法進行戶外活動,有的學生由于肢體的缺失無法進行正常的跑跳或機械運動。甚至有的學生由于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導致體型異常,無法進行正常的體育訓練,這些生理因素也會導致學生成為運動弱勢群體。
二、大學運動弱勢群體的正確指導方法
1.豐富課程內容設置,供學生多樣性選擇
有的學生由于在中學階段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間,導致學生的體育基礎很差,因此在大學的體育教學中就變成了運動弱勢群體。學校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新的教育體制改革下,不斷豐富學校的體育課程。體育教育是以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主,為使學生能夠平等地進行體育訓練,應該進一步根據體育項目的難易程度開展多樣性的體育課程,使學生擁有多種選擇的權利。讓學校的運動弱勢群體可以選擇一些較為簡單的體育項目,進一步的提高體育技能,鍛煉身體素質[3]。希望學生能夠在大學期間有良好的體育發展。
2.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有一部分學校的運動弱勢群體是由于其心理障礙而導致的,因此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才能夠使學生擁有正常的運動水平。根據學生所處的心理障礙,教師應該積極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逐漸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體育文化素養。運動本身是能夠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健康身心。團體的體育運動更能夠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協作精神,提升學生溝通能力。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心理問題,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和成長環境。多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逐漸提高自信,培養良好的體育運動能力,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排解壓力。同時可將學習和體育訓練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在學業上有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學生逐漸打開心結,喜歡上體育運動。除體育教師針對性指導之外,學生的輔導員也可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4]。從學生自身、同學和教師、家庭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讓學生能夠逐漸打開心結,消除心理障礙,積極的應對生活。調整運動興趣,更好的開展運動訓練,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真正的讓學生投入到體育運動中。
3.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學生不同的身體差異導致學生從生理上沒有很好的能力進行體育訓練,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應該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單獨進行教學,采取分層的教學方式。尤其是針對身體有殘疾的學生,更應該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保證學生能有最佳的體育訓練方案。有些學生會由于肢體的殘缺,無法進行體育訓練,這一部分的學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能運動的部分采取適當的訓練內容。有的學生是由于患有心臟病、肝炎等疾病無法劇烈運動,教師可以為他們制定適宜的訓練內容,在學生身體承受的范圍之內適當運動,更可以促進學生的疾病恢復[5]。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應該要求其他的學生與運動弱勢群體進行正常的嬉戲健身,保持良好的課堂環境。不要讓其他的正常學生對于身體有差異的學生產生排斥,讓學校的運動弱勢群體也擁有同樣進行體育訓練的機會。同時對于學校的基本考核標準,也應該進行進一步的調整,真正的貫徹“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三、總結
每一所高校都有部分學生由于多種因素而變成運動弱勢群體,針對這一部分學生,學校更應該格外關注。了解學生變成弱勢群體的原因,并展開多種就學途徑幫助學生有正確的鍛煉方法,促進學生的體質加強,給予每一位學生平等地進行體育訓練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夏君玫,余玲,尹碧昌,周小翔,雷蕓. 不同運動方式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5864-5866.
[2]夏春風,吳江,王偉.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運動處方的教學植入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05):199-200.
[3]魯婷婷,閆振龍,葛金琰.基于賞識教育的大學生弱勢群體乒乓球教學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13):148-149.
[4]紀新濤,高國強.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康復鍛煉的非身體影響因素及其運動處方探討[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07):216-218.
[5]項志宇.大學體育教育中運動弱勢群體的成因及指導[J].內江科技,2018,39(11):128-129.
(1武警警官學院 ?四川成都 ?610213;2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 ?天津 ?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