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董蕊
摘要: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指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與開發,是職業教育提升為類型教育的必然選擇。課題組比較了職業教育領域最典型、最主流的兩種課程開發方法——DACUM與BAG的異同,認為高職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既要根據生源對象、培養定位與目標,選擇合適的技術方法;也要牢牢把握好構建過程中的核心和重難點問題。
關鍵詞:課程思政;能力本位;課程設計
能力本位模式下的教育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和變革的方向,也為我們人才培養、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和專業本身的特點,本著”突出能力目標,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進行改革。
一、能力本位教學觀與課程思政內涵
能力本位教學觀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強調基于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和崗位(群)職業能力培養要求,是培養學生集知識、態度、能力和價值觀于一體的職業能力的先進教育觀和方法論。能力本位課程在中國研究和實施了30年,能力本位課程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任務分析,對于產教融合下職業能力的開發與分析因種種原因不夠深入,內容導向的專家型人才培養體系脫離社會實際崗位的需求,導致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目標銜接度低、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內容脫節;學生知識、技能與崗位要求的職業能力匹配度低;教學評估側重內容導向的應試與終結性評估,忽略了正確價值觀指導下的能力、技能與態度等可持續發展能力要素的培養;目前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計還是教材等都不能適應目前社會崗位動態變化的速度。解決能力本位課程設計目前遇到困境的辦法,是將課程思政作為能力本位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課程思政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勞模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自然融入到課程中,為人才培養注入“根”與“魂”。
(一)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20世紀70年代源于美國退伍軍人的再就業培訓模式,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階段結束后參照事先預設的教學目標對學習者知識、技能和行為進行可測量化的精確評估,側重學習結果和學習的功能導向性;70年代后期,美國能力本位教育開始傳播到加拿大,此后又影響到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職業教育改革;20世紀80年代該教育教學觀盛行于歐美,強調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或要素為核心的能力導向,即軟實力(SoftSkills)。20世紀90年代,為適應全球化的需要,培養學生能夠應對復雜的社會變化,具備多種生存的核心技能,在職業教育中或訓練之外,普通中等教育階段也出現了能力本位的教育改革,亞洲及中國中、高等教育也開始興起了能力本位教育的改革浪潮[7]。能力不是一套固定的技能,而是在真實生活和工作環境中,人們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經驗,以及科學探索和問題解決等技能,并融入適當的價值觀,進行決策,采取行動并解決問題,其所需要的能力是綜合的[8]。能力本位教學觀是為適應教師、學生和社會需求變化而出現的動態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觀,它是以結果為導向,強調學習者用學習到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去識別和解決實際工作中問題的能力[3],即教育教學工作需以真實社會工作崗位要求進行一系列任務分析、形成教學材料、設計教學項目,從學習者知識、技能、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考核,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同時,提升學生的動態社會崗位勝任能力。
(二)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平臺,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兩個根本任務[9]。新時代課程思政明確課程設計中德育元素融合價值要素是所有教育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德才并舉,協同發展,讓“德”與課程自然融合,潤物無聲。教育教學工作是所有高校,所有老師,所有課程承擔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課程建設是有效實施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環節,必須體現現代教學觀和符合學生就業崗位(群)的正確價值取向,即用最優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貫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理念。所以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能力本位課程設計強調的是突出能力本位課程設計的價值引領性、團隊合作與項目真實性,讓理論指導與實踐自然融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力本位教育。
二、高等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體系構建的核心與重難點
根據職業教育課程專家徐國慶教授的“三層四環”能力本位課程開發技術路徑:第一層為職業領域的能力標準建立,分析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對應的職業能力及其典型產品;第二層和第三層屬于學習/課程領域,第二層為課程設置與內容分析,基于培養目標設置課程、確定課程內容;第三層為基于學習分析的項目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職業領域的“典型產品”設計學習項目和教學方案,有效地實施課程內容,以達到培養的職業能力目標。本文認為,這三層分別體現了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體系構建的核心與重難點。第一層“職業能力標準建立”即為核心;第二層“課程設置與內容分析”視為難點;第三層“項目教學設計”則是課程體系構建的重點領域。
(一)核心:專業能力拆解能力本位課程,是以職業能力為基本支架構建的課程。構建高職能力本位課程體系,需認清認準真正的核心,是專業能力拆解。而專業能力的拆解,必須依托每個專業所在行業的龍頭企業,該企業能夠提供系統的工作領域、深入的工作任務、明確的職業能力;使得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在專業課程建設中發揮實質性作用。企業專家以行業標準對專業能力進行拆解,得到專業能力清單;拆解得到的能力,是教材開發的基礎單元。
(二)難點:增減能力條目一群經驗豐富、優秀的企業專家,挖掘一個專業對應的所有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拆解得到的職業能力條目可能多達幾百條(一些任務成果不明顯的專業或崗位,可能條目較少),而職教專家們一致認為專業核心課程在6至8門為宜,這突顯了高職能力本位課程體系開發的難點: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增加和刪減能力條目,提高任務的教育價值。客觀科學的操作方法,是為每一個專業列舉“課程與畢業要求的關聯矩陣”。關聯程度最高的6至8門專業課程即為專業核心課,每門專業課程的課時與關聯程度高低相對應。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 ?天津 ?3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