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立
摘要:大學階段是傳播和繼承傳統文化的關鍵時期,在大學教育中強化傳統文化的元素,可以滲透到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中,這對于培養有中國特色的人才,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非常重要。所以,將歷史文化融入大學教育,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思想、文化知識、審美觀點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教育;歷史文化;大學生;融入
在中華大地上,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域環境、民俗風情習慣、政治經濟情況孕育了不同特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齊魯文化、三秦文化、河洛文化、蜀文化、金源文化……不同個性特征,各具鮮明特色的地區文化,不僅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精華部分,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知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社會,所以在高校教育教學中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融入教學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尤其是在當代市場經濟體制下,對大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地域文化的相關含義解析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文化形態、歷史遺存、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等。地域文化傳承至今蘊含著獨具特色、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它是中華大地特定的區域范圍內的人民所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征的考古學文化。地域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即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形態,正因為如此中華文化才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 地域文化具有包容性與滲透性,這個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尤其對于中國的傳統社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動自然使得各地域之間的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這就使得地域文化具有包容性與滲透性的特點; 地域文化具有廣泛的表現形式以及長期的形成過程。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因此,無論在祖國的哪塊地域,只要認真挖掘,一定能夠探索出引人入勝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分布著很多文化不同的地域,在這些不同的地域,人們所接觸和學習的風俗習慣、人文特征有時候會有很大的差異。高校內的學生一般來自于不同的地域,他們的思想、習慣、價值觀等可能產生較大的差異性,同時,不同的地域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在大學生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而能否掌握好地域文化對學生思想精神層面上的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就像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進行交流時可能會產生“代溝”影響溝通一樣。對于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生活習慣、文化素養、風俗習慣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他們之間的交流。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思想情感的不同,就以南北之間的差異為例。一般情況下,北方的大學生很注重對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他們很多時候會將對事務處理能力當做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來自南方的大學生在這些方面則不像北方大學生這么的看重,他們會有意識地將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與對事務處理能力分開來對待。但是,無論來自哪片地域的大學生,當他們不能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時,就很容易讓他們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顯得格格不入,進而很可能讓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不利于他們健康心理和心態的成長,長此以往,甚至會有形成心理障礙的可能。為此,只能利用地域文化在學生思想中已形成的基礎,幫助學生在思想、觀念、情感上認同并接受在高校內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讓思想政治實現更好的效果。
如果沒有將不同學生所接觸的地域文化不同考慮進去,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當然,所取得的效果也很差強人意。所以,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意識到地域文化對其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同時也要清楚地域文化也是一種難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果高校想針對某些獨立的個體開展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教育資源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前提。總而言之,如果高校能夠將不同的地域文化運用得當,將會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很多有利的作用,與此同時,這樣的做法也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種保留和傳承的方式,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觀、認識觀取向,堅定不移地堅持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覺悟。
三、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策略
地域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兩方面的,即合理地利用地域文化則能夠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正面的積極性影響; 如果運用不當,則可能會阻礙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利于學生自身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在將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講究一些策略,切實保證地域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顯而易見,傳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及考核模式已經逐漸不能適應高校內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發展,并且也不再能夠完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為此,需要構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地域文化是能夠選擇的突破口。要利用好這些珍貴的地域文化資源,建設符合當代需求的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方式進行改革。
結語;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人,未來社會要求人才具有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風尚。大學階段是傳播和繼承傳統文化的關鍵時期,在大學教育中強化傳統文化的元素,可以滲透到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中,這對于培養有中國特色的人才,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非常重要。所以,大學教育融入當地的歷史文化,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孔子. 論語[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2]毛禮銳,沈冠群. 中國教育通史[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3]胡道靜. 國學大師論國學[M]. 上海:東方出版社,1998.
[4]吳少珉. 輝煌的洛陽[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5]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試中心. 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