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遲霞
摘 要:本文是在現行國家政策提倡深化產教整合的大背景下,針對新時代本科院校如何進行產教融合,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產教融合;就業;創新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本科院校建設首先要明確辦學定位,進一步理清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和目標。以培養適用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導向,充分發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效,促進“四個轉向”的不斷實現。
一、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社會發展,這是產教融合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地方發展人才培養的搖籃,必須要以貫徹地方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為地方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來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就必須要充分了解當地的發展情況、發展需求。
(一)樹立符合時代需求的辦學理念,改變以往追求招生數量、學校規模為目標的粗放型辦學模式,如今國內高校繁多,教育資源豐富,盲目追求量上的發展已經不合時代需要。要從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發,結合學校教育的發展理念和教學特色建立科學化和規范化的專業體系。將同質化嚴重、知識體系過時的專業課程進行整合改革,同時應對新時期新發展的需求,設置新專業,增添新課程,保持專業課程的時代性和應用性。強化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把教師隊伍建設融入社會發展體系,才能真正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才有利于辦學質量的發展升華,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二)改革過時落后的教師考核體系,制定符合學校發展定位的考核機制,突破“唯科研和論文論”的考核理念,提升對教師實踐創新能力的考核量度,讓全體教師充分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環境中去。加大校企共建課題研究的力度,走進地方,走進企業,讓教師在授課之余有機會參與企業發展經營中來,鼓勵教師隊伍“走出去、帶進來”。在考核評優上對在實踐創新能力建設表現突出者給予傾斜。同時在學生考評上在充分考核學生基礎知識能力掌握的基礎上增加實踐創新能力考評,設置相應的實踐創新能力學分課程,注重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建設,多參加相關專業的實踐訓練,增強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提升地方政府對高校建設發展的重視。首先,高校作為地方發展人才來源,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地方經濟的發展應當反哺高校的建設。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有著新的要求,高校培育人才的方向就要不斷改革推新,地方政府資金的的支持對于高校的發展尤為重要。其次地方政府應當加大對高校政策的支持,利用政府行政職能優勢,創造高校發展政策便利,簡政放權,發揮高校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校企合作共建,達到互利共進局面。再次,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宏觀調控手段,對高校的發展和地方產業的發展進行總體規劃,為高校的專業發展和地方產業的發展提供指導服務。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效能,
二、加大對應用型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投入,這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任務。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貼社會發展的需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創新能力的建設離不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把握發展的未來必須把握教育事業的未來,必須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抓好規劃。
(一)以創新應用為導向,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融入創新元素和要求,對于學生的培養要突破專業的藩籬,以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的方向,一應確立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新規格。一方面理論素養要高,另一方面,在實際能力的要求上除對于本專業知識的學習要求外,還應當選修其他相關專業知識,強調一專多能,提升整體綜合素質。二是確立社會需求的導向應用,人才培養的思路應當緊貼社會發展方向和需求,在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應當強化分流作用,在專業培養目標前提下加大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培養,因材施教。在培養共性的同時發揮個性,使其有機結合。
(二)以實踐為標準,加大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評估。一是要對校內實踐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展調研時討論研究,要充分對校內實踐教育中心、基地的工作推進落實成效,學員學習開展情況,進行跟蹤排查,不僅要注重課堂的學習形式,同時要加強學員自身實踐情況的檢驗。二是要完善院企雙向閉環反饋系統,在落實人才培養標準、成效方面充分貼合企業實際需求,以院企雙向評估為方法,開展人才素質檢驗,落實企業需求為導向,高校培養為依托的人才培養機制。
(三)以就業指導跟進為依托,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培養方向。高校辦學必須要面向就業,就業率成為高校辦學質量、評估以及專業化調整中十分重要的考量。一是要注重大學生正確擇業觀的培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等,具體來說:要引導學生就業觀念的準確定位,避免盲從就業、注重實性選擇;拓展就業途徑,有條件可以選擇自主創業。二是要不斷調整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向以及模式,時刻跟著社會發展的步伐前進,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成未來學生就業需要的技能型知識。
三、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這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本目標。新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能力已成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國家未來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通過積極探索,尋求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全新途徑,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加強校園創新創業氛圍建設,創新創業氛圍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必須要對創新創業工作開展給與充分的支持。一是要落實創新創業工作硬件要求,組建創新創業管理體系,對學校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進行量化分工,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組織協調企業參與到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中來。二是開設創新創業樣板間,不斷更新調整創新創業樣板原型,讓學生系統理論的學習創新創業全過程,并結合自身興趣特長選定創新創業原型,模擬創新創業全流程。三是要具體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模擬實踐,開展小型模擬創業大賽,讓學生充分體驗創新創業實踐過程,提前接觸社會創業實踐,強化學生社會適應力,創新力。
(二)優化創新創業課程設置,創新創業課程設置要結合社會實踐需要,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要重視實踐操作。在注重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也加強其他相關知識的融合。首先高校應當將創新創業元素滲入到學生各類課程當中,強化學生對創新創業觀念的認識,結合社會實踐需要開設實踐教學課程。其次高校應當設置創新創業社會需求和前景分析課程,讓學生充分了解市場,把握市場,同時針對當下熱門領域的市場需求進行分析解讀,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最后高校應當鼓勵教師開展選修課程設置,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取選修課程,拓展學生知識面。
(三)組建創新創業實踐指導團隊,創新創業需要多方面知識的融合實踐,這對于教學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應當在教學團隊組建培養上應當充分考慮團隊的全面性、整體性、完備性。同時也應當強化院校創新創業實踐指導團隊的知識體系更新,定期組織開展教師培訓學習參觀,加強與企業的實踐互動,研究探討企業發展瓶頸問題,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儲備。同時在實踐中可以邀請成功企業家來校開展講座交流或者授課,讓學校教學更加貼近社會實踐,能更加針對性的進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洪娟. 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培訓與學歷繼續教育對適應性人才培養的路徑研究[J].青春歲月,2020,(16):6-7.
[2]李瑋煒,賀定修.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深化產教融合建設研究[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