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備課是教師教學常規工作中的首要一項任務,要想把課上好必須把課備好。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有價值的備課是教師在課前,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理解教材內容結構、深入分析學情,同時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合理選擇教法學法,并形成有特點的教學設計流程等。
關鍵詞:有效;備課;思路;方法借鑒學習
備課是教師教學常規工作中的首要一項任務,要想把課上好必須把課備好。目前,很多教師忽視了備課的重要意義,把備課活動變成了日復一日的教案抄寫,缺乏新意和思考。其實,書寫教案只是體現備課思路的一個外在形式,真正有價值的備課活動應該是教師在上課之前,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理解教材內容結構、深入分析學情,同時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合理選擇教法學法,并形成有特點的教學設計流程等。其中,認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并不是等于單純的“教教材”,而是要結合自己和學生的情況,進行反復揣摩和深入理解,對教材進行靈活運用,即“用教材教”。同時,教師要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與經驗,聯系學生學習情況實際,合理定位教法與學法,這在有效備課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不是無據可循。我結合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和體會,淺談如何進行有效備課。
一、有效備課要明確的思路與方法。
有效備課應樹立科學的學生觀,講究教與學效率,同時還要適應時代發展,勇于沖破局限和傳統,形成獨特的風格與藝術。
1.熟知課標,心中有數。
從語文學科的備課來說,《課程標準》對于語文學科的性質、任務、各個學段的目標要求都有明確提出,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熟知課程標準,認真了解課標的精神和應該把握的知識體系,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而且在備課前,熟知課程標準,有利于教師把握教材、確立教學目標、設置重難點等,所以只有做到了對課標心中有數,才會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挖掘教材,整合創新。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都明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想把課上得精彩成功,在備課中,教師必須要深入的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的主旨和精神,尤其是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教師要恰當地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內容、結構、編寫意圖等,并通過有效的方式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體驗與感悟。同時,我們也不能僅僅拘泥于教材,要整合教材內容,創新使用教材,拓展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如,語文學科教學,教師在鞏固所學的基礎之上,拓展學習,如,拓展字詞的積累、句段的積累、閱讀文章的積累等,體現學習語文的目的和價值。
3.分析學情,因材施教。
備課前,要對學生情況進行充分的分析,這正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如,必須要對學生情況有清楚的認知,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都不一樣,哪些學生“跳一跳夠得到”,哪些學生需要老師幫一幫才提高,對此,教師要全面的掌握。此外,對于所教的不同年齡或性格特點的學生,他們愿意以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來學習,已經形成了哪些學習習慣,對此,教師都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了解,只有對學情有了細致的分析,教師才能使整節課的預案設計更加合理科學。
4.教與學法,有效運用。
對于教法的選擇不是隨意的,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今,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在課前要結合教學內容和所教學生的情況,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整合和預設。如,明確語文不同課型的教學要求,精心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恰當選取設計課件,輔助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有效調動了學生眼、耳等視覺、聽覺的能動性,而且以各種形式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全面激起學生的參與學習熱情。
對于學習方法的選擇,教師一方面要做出整體的設計,另一方面又要分環節、分內容進行個別考慮。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在全課的教學中,要有對學習方式的整體設計,同時也可以在某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教師要做到全面把握教學主旨,基于學生學習需要,做到有效地掌控。
5.流程設計,精心科學。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學流程的設計上,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愿想敢說,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自主能力。流程預設中的各個環節要做到緊湊有效,既要保證知識傳授的準確,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要發揮出教師自身的優勢等。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流程一定要體現學科的性質,如,語文教學要尊重語文學習的本質,借助有效形式,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側重于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切忌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課或其他課,而失去了本學科的價值。如,語文課上應該有對生字、生詞的認識和初步理解的環節;要有針對重點的句、段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環節等,在每一個環節的教學里,都要精心安排、合理預設。
二、有效備課要豐富的借鑒和學習。
1.合理利用教參資料。
《教師教學用書》是教師備課的重要參考,但過分的依賴此書,將不利于教師的思考和創新,所以對于教參等資料可以借鑒,但不能過度。
2.恰當借力網絡資源。
如今的信息化時代,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如視頻、文字等,大量涌入教師教育生活,許多老師喜歡觀摩名師的教學設計,這些資源使得我們在學習他人成果的同時,拓展了思維,但要注意的是,同樣一種設計風格,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中間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要思考著學習和借鑒,絕不可以照搬照用,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3.同伴互助。
蕭伯納:“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我們每人有兩種思想”。教師集體備課就是同伴間交換思想的最好時刻,既談出了自己的想法,又吸取了同伴的好做法,共研共進,相長提高。所以,教師一方面要自己備好課,同時,也要格外珍惜集體備課、集體研討的機會,借助同伴間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通過同伴的點撥和啟示,教師個人會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的本質,并提升個人的認識,創新教學方法,進一步明確目標,重難點等,形成可操作性強的教學預案。
4.注重反思。
有效備課還提倡做課前反思和課后反思。
課前反思指的是,備課預案形成后,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亮點在哪里?反思學生通過預設的學習活動會有哪些收獲?反思預案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做新的改進?
課后反思指的是,一節課下來,教師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反思成功或不足,如:課堂上生成了哪些新的認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掌握是否達成了目標要求?存在哪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或者可以做怎樣的重新設計?相信教師如果能堅持這樣做下去,一定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術水平,提高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功夫要下在課前,強調了備課對上好課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教師在備課上所花的時間和心思,將決定課堂教學的優劣成敗,希望教師能通過課前的有效預設和思考,使得課堂教學真正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竇寶英(1977.2-),男,漢族,黑龍江寧安人,教師,本科,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