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福娟 商秋霞
摘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目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教師要植根文本,豐富學生對語言的體驗,指導學生積累語言,并在實踐中積極運用,真正提高其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能力;文本;體驗
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感受語言之美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經。
一、感悟——體驗語言文字之美
(一)精心設問,自讀自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處精心設計問題,然后留出充分的時間指導學生緊扣問題運用學習方法和閱讀經驗對語言文字進行閱讀感知,從而理解詞句的含義,實現自讀自悟。
如在教學《貓》第一自然段,理解“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一內容時,我抓住問題的關鍵“貓的性格古怪具體體現在哪?”作為切入點,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1.貓的性格古怪體現在哪?貓的“老實表現在哪些地方?課文中是怎樣描寫貓的“貪玩”的?貓的“盡職”又表現在什么地方?分別用不同的符號畫出有關詞句。
2.朗讀標畫出的句子,說說這是一只怎么樣的貓?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寫在句子旁邊,并與同桌小聲交流。
通過設計上述訓練過程,學生一邊讀文一邊動筆畫句子、寫體會、思考問題,進行充分的自讀自悟,有效地調動了其學習的主動性,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品析詞句,分享體驗
在充分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教師要教給學生方法,指導學生由詞到句,通過理解字義、聯系上下文、設疑、質問等手段,引導學生反復地品味詞句,并積極交流對詞句的理解,體會,領悟其中表達的情感。
如教學《貓》理解“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一內容時,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的品析詞句的內容,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分享體驗:
1.交流:貓又是老實,又是貪玩,又是盡職,那么課文是怎么把這些不同的特點聯起來的呢?(抓住連接詞“可是”,引導學生對比朗讀,體會貓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的古怪性格。)
2.討論:其實,小動物就是小動物,貓天生就是白天睡覺,晚上捉老鼠,沒事四處亂跑。貓的習以為常的行為怎么在作者的眼里就成了老實、貪玩、盡職的古怪行為呢?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請展開討論,然后在小組內交流。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是因為作者愛貓,覺得貓像頑皮可愛的小孩似的,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上述教學環節的設計,通過指導學生在交流、質疑、討論中進入情境,反復品味詞句,使學生體會到貓的古怪性格,體會到句子中流露的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二、積累——采擷語言文字之實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其導向非常明確。因此,在充分感悟文本,體驗語言文字之美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有效的方法進行語言積累,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激發興趣
激發語言積累興趣是提高積累效果的首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語言積累的重要性;二要把感悟語言、朗讀品味的環節抓好,在體驗中激趣;三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興趣,真正把讓學生自主選擇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背誦自己喜歡的文段或句子”。
(二)培養習慣
在激發興趣的同時,習慣培養至關重要。首先要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和拓展題“課外閱讀文章作者的相關作品”等內容落實。其次,要引導學生把積累方法運用到略讀課文中去,主動積累。如摘錄體會深刻的句子、運用修辭方法描寫形象生動的句子等。再次,可開展各類的活動,如“每周一抄”(每周閱讀一篇課外好文章,并把文章抄寫下來,在文章結束處寫上閱讀的體會和感受,在文段中用符號標畫出好詞、好句),“每組一測”(利用每單元的測試卷,檢查學生的語言積累狀況)。通過教師持之以恒的引導和訓練,學生的內驅力必能化成一種好的習慣。
(三)指導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具體的語言積累方法。如:1.摘錄。用筆記本分門別類地摘錄詞句。2.誦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進行理解、感悟、鑒賞、記憶。初讀課文時,通過朗讀感知文字材料,體會語言描述的內容;學習課文時,要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學習課文后,要引導學生品味、鑒賞語言的音韻、辭采、語法,進而熟讀記憶、積累。3.交流。定期交流積累到的語言,通過互相交流
分享,擴展積累。4.拓展。結合課文內容或詞句進行拓展積累。如教學完《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文時,可引導學生積累描寫自然景物詞語和句子。在理解“瞬間”一詞后,可讓學生寫出四個表示時間短暫的詞語(剎那、轉眼間、霎時、頃刻)。當學生掌握并熟習這些方法后,積累就會事半功倍。
(四)拓寬渠道
語言的積累不能局限于課堂,還要幫助學生拓寬積累語言的渠道,使學生能夠廣泛地進行積累。首先,充分利用好校園的文化資源:(1)引導學生關注教室、走廊過道懸掛的古詩詞、格言、警句等,感受美的語言的存在,在耳濡目染中積累。(2)根據學生的興趣,有目的有計劃地定期向學生推介好書,好文章,讓學生在圖書館、班級圖書角里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在閱讀課外書中積累。(3)利用好班級的板報欄,定期從報章、雜志中剪輯出好的文章供學生進行閱讀積累。黑板報還可開設“詞語集粹”欄目,由學生抄寫名言警句,精辟句段等,定期進行閱讀。
其次,充分發掘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如引導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時,注重人物精彩的對話;在觀看文藝節目時,注意主持傳神的語言;漫步大街時,注意看的廣告標語;在與人交談中,注意對方有特色的語言等,引導學生懂得只要留心積累,生活處處有語言。
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不是孤立的過程,三者密不可分。語言的感悟過程包含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言的積累過程則是對感悟內容的深化理解;而語言的運用則是對感悟和積累的升華,進一步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感悟,激發積累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全面關注學生語言的習得過程,重視感悟、積累和運用,使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得真正的發展和提高。
(嘉祥縣紙坊鎮后呂小學 ?濟寧梁山 ?2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