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夢雨
摘要:“課程思政”著眼于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層次,是貫徹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針的必然選擇,對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立足新的時代背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困境,必須建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制度,健全課程教學體系,暢通課堂教學渠道,提供師資平臺保障。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299
一、我國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之所以走上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民族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五千年綿延不絕、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融合起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土壤。在一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對于自己的文化身份、歷史使命、思想傳統有了越來越清晰的定位——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植根于中國文化與歷史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歷史脈絡,才能借助文化這一基礎性的力量深入到社會的不同層面,進行有效的組織動員與價值整合。也唯有如此,才能為深化改革的持續推進,為“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不竭的思想動力。
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的今天,對中國共產黨文化使命的思考,無疑具備了比以往更為廣闊的思想視野。這種思考不僅是對延安時期文化道路的延續與開拓,也是在新的歷史境遇、新的時代境遇中,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形象與歷史使命的進一步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文化的復興者,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與發展者。未來中國的發展,亦是要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堅定而深刻的使命覺醒和文化覺醒,才能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弘揚民族特色,重塑文化道統與文化覺悟,才能在博大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開拓新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精神。
二、關于對課程思政的討論
結合課程思政來看,課程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各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縮寫或簡稱。“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特定的階級為實現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轉變人們的思想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某種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社會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使其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思政”之“思政”則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即依托特定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課程思政”在這里類似教育學中的“學科德育”概念,即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德育。高校目前開設的學科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課、專業課和實踐課,顯然,單純從字面上看,“課程思政”之“課程”應當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高校開設的所有學科課程,“課程思政”也就相應地理解為依托高校開設的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各類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
“思政課程”特指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靈魂課程。教育部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思政課程”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在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方向認同和情感認同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
“課程思政”是指通過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其他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融入課程教學中,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德行培養和價值塑造。“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程”的重要拓展和延伸,目的是要調動高校各類課程教師履行“思政”職責,賦予高校各類課程“思政”內涵,讓所有教師挑起“思政擔”,各類課程上出“思政味”,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將“課程思政”之“課程”限定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高校其他各類課程,不僅符合黨中央有關論述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同時也符合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實踐,有助于劃清兩類不同課程的職責和功能。
一是符合黨中央有關教育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二是符合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明確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功能,強調要協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充分發揮兩類不同課程的育人功能,共同致力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指依托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其他各類課程,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在課程教學中以隱藏、滲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對學生的德行培養和價值塑造的一項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陳來.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李新明.儒家文化的價值透視[J].西安:華夏文化,2001,(3).
指導老師:王金葉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