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道德與法律之間、理念與現實之間不能兼顧而造成的難以抉擇的兩難問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頻頻出現。這類問題貼近學生生活,直擊學生內心,影響學生行為,成為教師不能回避的教學重難點。要想根據實際情況設定兩難境地,解決教材和生活中出現的兩難問題,道德與法治教師就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厚重的生活感,把握兩難問題內核,拓展兩難問題外延,能用一定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正視兩難問題,使其學會換位思考、智慧應對。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兩難問題;智慧應對;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0-0075-02
引? 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總主編魯潔教授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多次提到關注學生的思辨能力,關注學生的道德發展。教材聚焦小學生生活與成長,通過具有道德與教育意義、兒童可感知的生活事件,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兩難問題的教學非常重要,教師要有策略,學生要有擔當、會作為。
一、正確認識兩難問題的價值
傳統小學德育課堂主要以灌輸知識為主,學生在面臨選擇時,往往迫于長輩的權威壓力或身邊的輿論影響,而忽視自身的道德標準。統編版教材關注學生自身的道德生長,思辨環節也往往出現在恰當的時機。教師該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當學生遇到認知的矛盾時,教師應避免將兩難問題“簡單化”和“一刀切”,要用適合的方式方法來指導學生在面對兩難情境時進行換位思考、辯證思維、智慧作為,從而真正發揮德育的價值[1]。
二、主動探究兩難問題的教學策略
(一)延展發散討論法
教材中有一些以人物對話或情境問答的方式體現的兩難問題,指向過于明確,需要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重構,讓學生的道德沖突更加明顯。該教學方法采用現場沙龍的方式,即師生共話可能性。在與學生思維碰撞中,教師予以指導,確定問題情境,讓案例更加鮮活。
以一年級上冊“快樂過新年”一課為例,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前過節燃放煙花,熱熱鬧鬧。近些年來,人們普遍感覺“年味”越來越淡,隨著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政策的出臺,春節顯得更“安靜”了,經歷過傳統春節的人有些不適應,而新一代小學生甚至都沒體驗過傳統春節的過法。面對傳統的文化習俗與時代發展要求之間的沖突,小學生有什么看法?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可觀看以前全國各地過春節的熱鬧視頻,調查長輩們的看法等,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積極思考、大膽表達。
(二)嵌入情境體驗法
與延展發散討論法類似的是,嵌入情境體驗法關注教材呈現的明確的內容和話題導向;與之不同的是,對于沒有具體兩難問題呈現的,實際有兩難問題隱含的部分進行了情境嵌入,這既是對編者的表情達意的揣摩,又是對學生思辨體驗的個性化豐富。
以二年級上冊“周末巧安排”一課為例,教材第二框為“這樣可以嗎”,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辨析。小明:“我媽媽周六早上6點又叫我起床了,我真想睡個懶覺,可是媽媽說早起的好習慣不能丟掉。”很多學生對這種現象頗有同感。有的學生說要和媽媽說明想睡懶覺的原因;有的學生說好習慣是要堅持的,感謝媽媽的督促。對于學生的想法,教師均予以肯定:養成好習慣很重要,但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進行現場模擬,與媽媽對話,并適時追問:如果有約定要完成的事情,該怎么辦?讓學生知道做事要講誠信。接著,繼續追問:如果當時有更緊急的情況,怎么辦?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學生學會變通和調整。
(三)現場模擬溝通法
兩難問題往往是在真實情境中遇到的,如果沒有學生的真切體驗,就會變成紙上談兵。教師可通過視頻、PPT的渲染,引入時事案例,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而后進行互動體驗。該教學方法采用情景模擬的操作模式,輔以數字化教學設備。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溝通、解決,能增強自身的體驗感。
以二年級下冊“安全地玩”一課為例,教師可利用平板及數字化平臺進行教學,以“一起去秋游”為情境主題,在戶外游玩時設定一個兩難問題:“同伴落水了救不救?”通過情境體驗的推進,播放了呼救聲的音頻,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實面對兩難選擇。平板上清晰地展示了自己與落水者之間的距離很近,還呈現了木棍等道具,這種情況看似有機會把同伴救上來,但這會讓學生的選擇更加艱難。課上,確實有學生說要自己去救,教師沒有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先讓學生自己交流,后點擊求助按鍵,播放采訪警察的視頻,讓專業人士現身說法,這樣更有說服力。
(四)聚焦主題辯論法
開辟專門時間進行集中辯論,讓觀點更加明晰,讓道理更深入人心。使用這一教學方法的前提有以下兩點:有價值且有當下現實意義的辯題,即與時事密不可分;有疑慮且有深層探討價值的辯題,即常規課上的思辨意猶未盡。該教學方法采取模擬法庭、現場辯論兩種方式,將問題變得有針對性,讓學生不再限于口舌之爭,而是進行高階思辨,在明確規則的前提下表達觀點。
以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為例,教師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內容是母子的對話。兒子說:“媽,你怎么不經過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信給拆了?”媽媽說:“我是你的監護人,有監護的權利,你的信我怎么不可以拆?”看完視頻,教師提問:媽媽可以隨便拆開兒子的信件嗎?有一部分學生表示可以理解媽媽的愛子心切,人情能解決的事情盡量不要上升到法律層面;有部分學生則認為無論事大事小,都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更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于是模擬法庭開始了,學生利用法律知識進行“審判”,教師作為“法官”進行總結:“權利行使有界限,行使自己的權利時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即使是親人之間也不能。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拿著法律的武器就無視父母的教育,要做明事理、會溝通的好孩子?!睂W生從身邊的案例中認識到權利和義務的特點。
以六年級上冊“權利受到制約和監督”一課為例,課上教師講述了小明爸爸辦營業執照的故事,播放了他的錄音:“一站式服務中心真方便,以前我要跑好幾個部門,現在都集中在行政服務中心,我一會兒就辦好了!政府這么為老百姓考慮,要是以后能集中在一個窗口直接辦完那就更方便啦。”之后教師總結:不同的區域代表的是不同的行政機關,他們的職能是不同的,不能因為一心想要方便百姓而超越職權,因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三、真切關注兩難問題的學生立場
(一)正視內心體驗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學生最直接的受教育方式,而二者有時也會產生沖突,教師的權威性和父母的權威性都可能面臨挑戰,這是學生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在面對父母和教師雙方要求不一致時,學生會選擇逃避。道德與法治課就是把生活中真實的但不敢面對的選擇放在面前,讓學生有意識地分析、權衡、行動。
(二)學會換位思考
柔性倫理與剛性規則之間是有沖突的。小學階段的學生面對兩難問題時,往往會出現主、客體,而小學生只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有時過于自我,有時也會刻板行事,道德與法治課進行兩難問題討論時,要求學生換位思考,真切感受主、客體雙方的感受、立場,從而選擇最優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三)能夠智慧作為
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是有沖突的。知道“該怎么做”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學生還要用更精準的方法和更實際的行動來解決兩難問題。不以書為上,不拘泥于知識,要能將概念轉化為技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做與不做”及“怎么做”。
結? 語
總之,教師要根據兩難問題的產生原因、可能遇到的現實困難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正確認識兩難問題的價值,主動探究兩難問題的教學策略,真切關注兩難問題的學生立場,從而使學生在面對兩難問題時能夠正視內心體驗,學會換位思考、智慧作為。
[參考文獻]
徐衛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兩難問題及破解[J].中國德育,2018(07):48-51.
作者簡介:劉詩思(1992.7-),女,江蘇常州人,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