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作為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五千多年傳統文化的精華,突出體現為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韻律美等特征。教師應把握小學古詩詞這一重要載體,有效開展審美教育,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提升其審美能力,實現對其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新時期;小學語文;古詩詞;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0-0091-02
引? 言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審美教育價值,在形式上表現為語言美、結構美和文化美,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和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教師可依據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審美能力高度發展的特點,開展審美教育,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認知,激發小學生的審美興趣,以達成提升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目標。
一、新時期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的內涵及其必然性
作為古詩詞教學的核心內容,審美教育有精確的定義,主要是指美育教育或者美感教育,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審美水平。教師借助古詩詞鑒賞、重點字詞賞析和作者情感的分析等環節,能豐富審美教學內容,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從而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由于古詩詞內涵豐富,涉及社會、生活、情感各方面的內容,小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費力,尤其是不同時代文人墨客的情緒和個人感悟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資源。教師有效設計適合小學生的古詩詞教學模式,有利于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凈化其心靈,更能促進其高尚道德品質和精神世界的構建。
小學語文學科中的古詩詞具有美感啟迪、審美創造能力培養的價值。古詩詞作為落實審美教育的有效資源,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深刻發掘小學古詩詞中的美學要素,如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憑借其獨特的文字表達方式和音律美感,豐富小學生的審美體驗,有效開闊小學生的語文視野,使其真切感知古詩詞的藝術美,從而促進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持續發展[1]。
二、新時期小學語文古詩詞審美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轉變語文學科教學理念,提升教師職業審美修養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古詩詞教學側重于朗讀、記憶和習題訓練,缺乏有效的審美教育,小學生對古詩詞的美缺乏個人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發展。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與時俱進,進行深度學習,錘煉自己的教學技術,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從而有效開展古詩詞的審美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高速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黃金時期,教師必須不斷豐富和提升自身修養,從自身做起,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在語文古詩詞中汲取深厚的營養,豐富自己的美育儲備,借用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涵養來感染小學生,從而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展示自己的藝術積累,深度挖掘古詩詞背后的審美因素,并進行適度的拓展和延伸,創新審美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教學《題臨安邸》一詩時,教師不僅要為小學生講解古詩詞的字面意思,還要融入當時的社會現狀和詩人的詩風,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古詩詞審美教育。比如,詩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面上描述了杭州的繁榮太平,實則蘊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感,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審美能力,帶領學生深度挖掘這一層面的意思,以發展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針對學生實際生活體驗,創設詩詞審美教育情境
古詩詞的美感蘊含于語言中,體現在情感中,提升文學素養是小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的基礎,創設一個符合小學生實際生活的體驗式教學情境,能激發小學生的審美熱情,奠定古詩詞的審美藝術基調,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古詩詞審美能力。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在學習古詩詞時就難以深刻理解其文學性和蘊含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在古詩詞審美教育中找到和生活緊密聯系的紐帶,合理融入生活化元素,以幫助小學生認識到古詩詞和實際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小學生對古詩詞審美教育的情感體驗,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藝術審美能力。
生活是古詩詞寫作的靈感和源泉,教師針對古詩詞內容和小學生已有的實際體驗設計教學活動,能真正激發小學生的古詩詞審美學習興趣,使其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例如,在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表現出茅屋、溪水、兒童、蓮蓬等意象,展現出安寧祥和的田園生活,這會使小學生在閱讀古詩時融入個人的情感和理解。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具體的問題來引導小學生思考:“同學們想象中的農村生活是怎么樣的呢?請同學們運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想象中的田園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小學古詩詞審美教育的質量。
(三)創新古詩詞審美教學形式,激發學生語文審美興趣
小學古詩詞作為古典文化的代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語文學科審美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行有效設計,真正把激發小學生的審美興趣、加強審美感悟和提高審美境界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審美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反復誦讀古詩感知韻律,構建古詩意境體會畫面,加深學生感悟,增進其情感和加深科學認知,提升其哲理水平等。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小學生的感官能力,激發其審美興趣,綜合運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探索古詩詞,發展其審美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理念,同樣適用于古詩詞審美教育,教師應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和組織作用,關注小學生的學習狀態,增強小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發揮想象力,全面提升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一詞時,教師可以劃分停頓,帶領小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以加深小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感受,使其形成語感,并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比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對于古詩詞的音律之美,小學生需要在反復的朗讀中提升感悟,提高審美水平。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習慣,推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進行教學設計,貫徹“讀”“品”“思”為一體的審美教育理念,展示生動的古詩詞畫面,融入音律、聲調等趣味性的元素,有效挖掘小學生的審美教育途徑,逐步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古詩詞學習習慣。小學階段的學生既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又處于培養良好審美習慣的關鍵時期。要想培養小學生的審美習慣,教師需要進行有效的引導,創新古詩詞教學模式,帶領小學生感受大自然、體會社會生活,以增強小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擺脫傳統的枯燥、呆板的教學模式的限制,結合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改變教學思路,從而培養其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時,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展示雨后西湖的美景,使小學生形成初步認知,提升審美教學效果。又如,在教學《春日》一詩時,教師可以在春天帶領小學生開展踏青活動,使小學生獲得最直觀的感受,創設良好的古詩教學情境,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良好的審美習慣。
結? 語
總而言之,古詩詞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的精華具有深厚的審美價值,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引入審美教育,豐富課堂教學方式、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引導小學生體會古詩詞的語言、旋律、內涵美,逐步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全面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升。
[參考文獻]
陳金碧.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情趣養成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莊娟娟(1987.2-),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曾獲2019年海滄區中小學“優秀班主任”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