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軼
【摘? ? 要】初中地理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不僅能有效幫助學生了解自然和世界,而且通過對自然現象本質的探索,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因此,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地理? 學生? 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085
地理的學習既需要感性的參與,也需要理性的思考,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實現感性和理性的充分結合,讓學生從心里接受這門邏輯性和思維性都較強的學科,形成持久的興趣,發揮主體能動性自主學習。
初中地理教學鼓勵學生動腦探求世界的本質,需要學生抽象思維的參與,比如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不能時刻都拿著地球儀思考。但是初中階段學生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在學習地理過程中會遇到思維上的阻礙,不容易建立興趣,導致不少學生逐漸失去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抽象思維,但是在起步階段還是應該以形象思維為主,減小學生的學習阻力。比如在學習“火山噴發的危害”時,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看到過火山噴發的場景,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根本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反而導致他們產生排斥心理,感到知識枯燥無聊。如果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活火山噴發的視頻,學生根據具體形象的視頻展示會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思考火山噴發的危害有哪些的問題會輕松得多。地理的學習講求事物之間的聯系,尤其自然界當中各種自然現象息息相關,學生由于自己生活經驗的局限和知識能力的不足往往只能看到現象的表象,而無法探知本質。對此,教師不可急于求成,那樣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要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每一步、每一層次的學習中都收獲到成功或進步的喜悅。但是教師偶爾也需設置難度較高的思考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難易結合適度的教學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師要注意到學生表達自我的需求,很多教師雖然對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有所了解,但是迫于繁重的教學任務,往往還沿用傳統的僵化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一節課不停地灌輸知識,使學生形成壓迫感,絲毫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只能被動接受,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嚴重下降,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求找到問題的答案,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的責任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由此可見,主體性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建立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記憶中國省份分布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巧妙的方法教學生按順序記憶或者按部分記憶,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或者按照自己覺得比較適合的方法記憶。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和想法,并且給予充分的鼓勵,不要總采取權威教學,讓學生一切都聽從自己的安排。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嚴厲,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恐懼心理,上課時低著頭,不敢說話,也不敢回答問題。學生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形成對知識的認識,就會產生成就感,實現自己的價值。
整個校園和教室的學習環境也對學生主體性的建立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師要多和學生溝通交流,使學生在認知上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發揮自己的自主能力,學生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對地理學習產生新的看法。同時,要多注意學習環境和氛圍的營造,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雙向發展,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在平等、自由、輕松的人文環境中,學生的主體性被充分激發出來,主動形成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學校要定期舉辦地理知識競賽或者考試,對表現優秀者給予不同層次的表揚和鼓勵,小小的物質獎勵在學生看來就是一種榮譽,會使其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隊伍當中。
傳統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養成懶惰的習慣,遇到問題不積極思考,等著教師給出答案。要讓學生感興趣就要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如果一開始就把一大堆的知識點擺在學生的面前,告訴他們這節課需要記住這么多,學生就會產生厭倦的心理。如果上課伊始教師通過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問題導入,在問題情境中一步步分層次深入開展教學,學生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充滿興趣地跟隨教師的教學進度。例如,在學習美國地理知識部分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其中一個城市奇特的氣候特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產生疑問之后就會主動思考,進而解決問題,逐漸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或者在學習巖石風化知識的時候,以風化奇觀為突破口,通過PPT為學生展示自然奇觀,或者為學生播放專家探究解說的視頻,學生會很感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主要以感性為主,因此利用審美教學促進學生興趣的培養是一條捷徑,而地理學科中也具備很多可開發的潛在教學資源。例如,在學習中國各大省份的河流山川、名勝古跡時,由于知識的零散和雜亂,學生往往容易混淆,尤其是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還挨著比較近的一些省份,如浙江、江蘇一些風景區容易分不清楚。教師可以巧妙地幫助學生進行轉化,減小學習壓力,上課以名勝古跡和旅游勝地的風景欣賞為契機,讓學生在審美的享受中記住知識點。如喀斯特地貌、風景如畫的麗江、煙霧朦朧的江南小鎮、宏偉的泰山日出景觀等,或者讓學生為大家講自己旅游親身經歷看到的景色和感受,或者通過名人故事來帶動學生的主動性。欣賞美的事物是學生的共性,教師讓學生在美的陶冶中學習不僅促進了知識的掌握而且提升了審美素養,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地理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地理是和大自然關系緊密的一門學科,我們要對自然現象多關注多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知識,才能既準確又深刻的記住知識。教師在上課時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如學習水循環部分時,應結合學生平時的觀察來講課,還要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避免高分低能學生的出現。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內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分析一些自然現象,或者組織學生共同出去考察地形地貌等,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而且使其學到的知識能夠運用到現實生活,發現地理學習的價值所在。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培養學生的興趣有多種途徑,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各種教學方法。同時筆者認為,教師之間也要多交流教學經驗,定期總結,并且將經驗上升為理論,對教師能力的快速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提升人文素養,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備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通過自己的典范作用對學生產生啟發和激勵作用,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