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 要】“立德樹人”是所有教師的共同使命。中職語文肩負著培養中職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雙重任務,要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通過感性的素材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教育,中職語文有著天然的融入思政教育的優勢。教學過程中,“不動聲色”地將思政教育內容傳達給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價值,讓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技工院校? 語文課程? 課程思政? 途徑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130
一、技工院校語文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首先,滲透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中職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主力軍,其年齡在15~17歲之間正處在成長階段,可塑性強。因此,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導向去影響、熏陶他們,在語文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夠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次,語文教學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閃耀著先進思想的光輝,語文教學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有效滲透對學生的思政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再次,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培育四有新人。教育,即教書育人,重點在于育人。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影響一個人的事業成就,因此,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二、當前技工院校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學觀念上沒有重視。目前,部分教師認為思政和語文沒有關系,思政教育主要是政治課教師的事情。第二,教學內容上窄化。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無論是《詩經·小雅》中的《采薇》,還是《秦風·無衣》中的人物,都能帶給學生強烈的舍棄自我、為國犧牲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無論是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愛國主義作家的憤懣和擔當,這都是在把思政教育悄無聲息地灌輸給學生。但多數教師沒有充分挖掘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程度上窄化了語文教學的內容。第三,教學方法劣化。當前中職語文教學存在一些弊病,如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僵化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劣化了課程思政的效果。如果不能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思政就難以取得理想效果。
三、技工院校語文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與方法
1.明確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目的,語文課程思政宜從“微”入手。語文核心素養,強調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因此,開展語文課程思政有必要梳理“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之間的層次與關系,找到中職語文四大核心素養與思政教育的對應點。開展教學活動既立足語文學科,又涵蓋德育目標,潤物無聲地開展課程思政。中職學生普遍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較弱,因此要從“微”入手開展“微閱讀”“微寫作”“微表達”等語文教學活動,通過閱讀與欣賞,提升學生思想境界。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微創作、微寫作、微表達、微視頻、微閱讀等活動,這樣有利于學生習慣的養成,可選擇一些微題材,開發小微課,打造“微空間”,在潤物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思政教育。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思想素質。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學生分組交流對工匠精神的認識、設計自己成長計劃等環節。在“認識歷史、珍愛青春、編織夢想、設計未來”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前期收集調查確定目標任務,明確自己在新時期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設計人生規劃。學生通過走訪、調查、查閱資料、形成講稿等環節,既培育了語文素養也提升了思想素質。比如,通過在網上觀看、欣賞、描述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國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強化愛國主義情感。再如,組織開展“戰疫歌曲歌詞評選活動”,讓學生們通過欣賞戰疫歌曲,接受“精神”的洗禮,這樣能激發情感共鳴,營造潤物無聲的德育效果。
3.發揮大賽效應,弘揚傳統美德。通過愛國詩詞朗誦、國學經典誦讀、傳統文化經典短劇表演等賽項,以賽代訓、全體參與、選拔參賽,有助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這也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讓學生收集愛國詩篇,通過查找資料全面深入了解詩篇的崇高思想內涵,然后聲情并茂的朗誦,整個過程下來無論是朗誦者還是聽眾都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禮。讀《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可以感受到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高昂士氣;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能感受到龔自珍滿腔的愛國之情……此外,國學經典誦讀、軟筆書法、成語接龍等賽項都能對學生熱愛祖國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發揮積極作用。
4.以故事感化人,以紅色研學教育人,以專題討論塑造人。如何利用教材里的文章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可采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登臺講,故事中不同時代的思想觀念、不同作家的人格魅力、不同文學作品所賦予的主題思想都不同,學生在講之前必定要仔細研讀。在不知不覺中引起學生思想上的變化,達到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化的要求。紅色研學,就是去革命圣地瞻仰烈士,感受革命熱情,經歷即教育。紅色研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強調學思結合,突出知行合一,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逐步形成高尚品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專題討論塑造人方面,例如,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引導學生思考:“你來職校初心是什么?使命又是什么?你如何做到?”等等;再如,國慶70周年大閱兵,可組織一次“中職生如何愛國”話題的大討論。在不斷地討論與辯論中,學生的思想得到了不斷地更新與塑造,人格和價值觀就不斷地被塑造,最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成為一個合格的“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聶森.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9(3).
[2]邱偉光.中職院校語文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方法[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05).
[3]崔戈.大思政格局下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