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娟


摘要: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課題,也是通往素質教育大門的路徑。課堂教學是核心素養“養成”的主要渠道,知識內化是形成主體穩定素養的基本途徑。本文基于課堂教學,從知識內化的視域嘗試建構出核心素養“養成”模式。
關鍵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內化;養成
引言
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課題,也是通往素質教育大門的路徑。只有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把握核心素養的精髓,明確核心素養的“養成”對素質教育發展的價值,把核心素養融入素質教育實踐當中,才能真正實施和發展素質教育[1]。
2016年9月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已正式公布,如何在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必將成為今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2]。
一、何為核心素養
為促進各國重視公民的核心素養,上世界九十年代末,經合組織啟動了名為“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的項目(DeSeCo)。 DeSeCo將核心素養界定為:個人實現自我、終身發展、融入主流社會和充分就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及態度的集合,它是可遷移的,并且能夠發揮著多樣化的功能[3]。從2001開始,我國大陸地區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自2014年開始,教育部確立了“落實立德樹人”為新課改的根本任務。國家教育部正在組織相關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提出中國各階段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框架。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在北京發布[4]。
本文所說的“核心素養”包括“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5];所謂“學科核心素養”,粗略地說指凸顯學科本質,具有獨特的重要育人價值的素養[6]。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是全局與局部,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象的關系[7]。
二、何為“養成”
本文所說的“養成”包括“初始階段”和“發展階段”。知識只有內化后才能形成人的素養,這種內化的過程就是“養成”的初始階段[8];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激發并維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后實現三維目標,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養成”,這是“養成”的發展階段。
三、知識內化的心理機制
所謂內化,是一種心理過程,就是把外部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東西,客體的東西轉化為主體的東西。就是說,教育活動中向學生所提出的外部的、客觀的東西,只有通過“內化”,才能成為學習主體內部的東西、主體的東西,學生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內化的質量。由此可以看出,內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個性生理和心理品質。內化是形成主體穩定素養的基本途徑。學生有了知識和能力,不一定就有了良好的素養,關鍵在于“內化”,使學到的東西得以變成潛在的能力和內在的品質與精神[9]。
知識內化是由認知結構(知識內化的心理基礎)、同化與順應(知識內化的加工機制)、元認知(知識內化的自我監控機制)三者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內化,就是以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經過學習者同化和順應的加工機制與元認知的自我監控機制相互作用,將外部的新知識轉化為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的過程[10]。
四、核心素養“養成”模式構建
(一)核心素養“養成”初始階段模式
在“養成”的初始階段,學生已有知識內化后形成了“核心素養”,由此,我們可以構建出核心素養“養成”初始階段的模式,如下圖:
核心素養“養成”初始階段模式,幫助我們厘清知識內化形成“核心素養”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繼續建構核心素養“養成”發展階段的模式。
(二)核心素養“養成”發展階段模式
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是學生學習發生的主要場所,為師生的活動提供了空間條件,而教學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與交往,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品格的變化。因此,抓好學校課堂教學就把握住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11]。在“養成”的發展階段,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激發并維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后實現三維目標,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養成。由此,我們可以構建出核心素養“養成”發展階段的模式,如下圖:
結語
我們每天都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都在自己所從事的學科領域進行著知識和思想的傳播,可是很多人都在不加反思地重復著機械的勞作,而對于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和學科價值缺乏真正的理解。核心素養“養成”模式引導我們從知識內化的視域反思自身的教學,重塑自我對教學認識[12]。
參考文獻:
[1] 張羽,田秋華.論核心素養養成與素質教育發展[J].課程教學研究,2016,12:9-13.
[2] 張光陸.有效的課堂對話與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J].課程·教材·教法,2017,3(37):52-57.
[3] 張娜.DeSeCo項目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39-45
[4] 孫思雨.國內關于核心素養的文獻綜述[J].基礎教育研究,2016,9:14-20
[5]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6][7]梁礫文,王雪梅.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培養模式[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2:61-67.
[8][9]張儉福.自控式學習的內化機制[J].云南教育,2000,11:5-7.
[10] 周天梅.知識內化的心理機制[J].江西社會科學,2004,7:176-178.
[11]裴昌根,宋乃慶.基于核心素養的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36):45-49.
[12] 車麗娜,徐繼存.核心素養之于教學的價值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64-72.
百色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