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苗苗
摘要:初中體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體育教學對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老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應該注重“教學做合一”,從而有效地促進初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該文則是對“教學做合一”的初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初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是三大核心思想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事業的發展和變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陶行知先生強調不僅僅是依靠單純的勞力或者腦力,更應該注重“在勞力上勞心”,這一指導思想和當前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不謀而合,都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
一、學習力培養健康促進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是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注重的是學生學習力的培養。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要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技巧為主。知識方法、學習技巧的傳授比知識傳授更為重要。知識的教學更多的讓學生死記硬背,老師占據大部分的課堂時間進行知識的輸出,而學生只是一味地被動接受,這一教學模式過于枯燥、乏味,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生的體育素養也沒有實質意義的提升。
基于這一現實情況,老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學習力培養學生的健康促進素養。健康促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健康知識。學生在掌握一定健康知識的基礎之上,就會更加重視健康活動的開展,體育教學是促進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學習更多的體育健康知識,是提升核心素養的前提。其二:健康行為。意識決定行為。學生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當中獲取更多的體育知識和鍛煉技能,在這一思想意識的指導之下,開展體育訓練,培養良好的鍛煉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健康的選擇,從而養成健康的行為和判斷。
二、自治力促進運動實踐
所謂的自治力就是通過能動性,自覺性和責任性的綜合作用對自身進行約束和管理的能力。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當中,老師所開展的體育項目都是為了這一最終目的,那就是致力于增強學生的體魄,提升學生的身體素養和核心素養。而實踐運動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關鍵要素。老師應該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和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傳統的體育教學活動當中,老師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沒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沒有切實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是重復地組織學生鍛煉單一、乏味的體育項目,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當中比較敷衍,不認真,對體育學習不夠重視,對自身的約束和管理不到位。基于這一現實情況,老師可以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這一思想理念貫徹、落實到各個教學細節,充分地發揮自治力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優勢。
首先,老師應該從思想層面培養學生的自治力。老師可以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發展特點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培養學生的能動意識,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幫助學生促進運動實踐的達成。在長期的訓練過程當中,強化學生“做”的意識,使得初中學生動手意識和能力得到實際意義的鍛煉。
三、創造力增強體育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包含著思想、行動、價值等創造過程要素,而這一教育思想注重在實踐活動當中引導“教”與“學”,最終落實到“做”這一行動上,在“做”的過程當中增強實踐精神。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當中,老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運動當中。比如,老師可以對班級的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體育競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或者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進行長跑訓練,從而磨練學生的意志力,教學他們學會不怕吃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等。在這一一系列的體育實踐和體育鍛煉活動,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公平、公開、公正的制度透明性精神及進取精神等,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的當中加深對這些優秀精神和優良品質的理解和認知,從而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對學生的思想層次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四、總結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老師在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當中,要貫徹和落實“教學做合一”在初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以學習力、自治力、創造力的培養為切入點,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健康促進素養,引導學生開展運動實踐,增強學生的體育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進一步推動初中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珠彬.基于“教學做合一”的中職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9,9(05):59-60.
[2]秦玉寧,王嘉靜.陶行知的“做”思想與當代大學校園文化體系“骨架式”模型[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