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茗 侯震林 黃澤華 何雋妍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傳播環境持續迭代更新,新媒體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短視頻以其準入門檻低、碎片化場景和通俗化的優勢正成為新媒體中快速發展的場域。新媒介技術的發展也使新一代互聯網用戶產生了強烈的自我呈現與自我表達的需求。新一代年輕網民,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在用戶生產內容的行為下,開拓了短視頻這一新的社交領域。大學生群體在進行短視頻內容生產的同時,也需要注意短視頻運用的利與弊。
[關鍵詞]UGC短視頻;內容生產;大學生群體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著傳播技術的進步,加速了人類信息傳播的速度,拓寬了信息傳播的廣度,使人們在獲取信息時更方便快捷,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樣化。短視頻是以新媒介技術手段為傳播渠道,時長大約在五分鐘內的視頻內容,是繼文字、圖片、傳統視頻之后,新興的又一種內容傳播載體。短視頻以其準入門檻低、碎片化、場景化和通俗化的優勢正成為當下快速發展的場域,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影響力也逐漸增強。短視頻相對于傳統的圖文表現形式所承載的內容更加豐富,使得受眾的選擇性增多。而互聯網和新媒介方式的出現使信息傳播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模糊了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界限。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短視頻,獲取內容信息,了解社會發生的時事熱點的同時,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表達與自我表露的需求,開始更多地投入到用移動設備記錄生活的內容生產當中。互聯網視頻內容制作進入UGC模式,并逐漸向PGC模式邁進。新一代年輕網民,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在用戶生產內容的行為下,開拓了短視頻這一新的社交領域。快手、抖音、微視等短視頻類APP的發展,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且在這一年輕群體中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問卷調查,梳理其進行短視頻內容生產的特征。
一、UGC模式下的短視頻生產特征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是互聯網語境下用戶使用互聯網的新方式,即用戶將自己原創的內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展示或者提供給其他用戶。UGC模式是互聯網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發展趨勢的產物,興起于Web2.0時代。這種模式將互聯網用戶由內容瀏覽者向內容生產者轉變,用戶不單單是網絡信息的獲取者,也是網絡內容的創造者[1]。尼爾·波茲曼曾說:“一種信息傳播的新方式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絕不止于它所傳遞的內容,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它本身定義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來源、傳播數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語境,從而深刻地影響著特定時空的社會關系、結構與文化。”[2]
(一)社交屬性突出,用戶黏性增強
移動短視頻的定位本來就與社交性密不可分,而UGC內容生產模式更加強化了其社交性。這種社交性表現在視頻內容經發布后具有分享、點贊、評論、轉發等功能。瀏覽者在看到發布者的視頻后,覺得有趣或者喜歡時,可以進行相互評論、相互探討,進一步強化社交關系。移動短視頻在UGC模式下進一步促進了生產者與瀏覽者的關系,一條短視頻的發布會引起網友的共鳴或者討論與爭議等。這都會產生除內容本身之外的巨大社交信息量,從而提高用戶對短視頻平臺的依賴程度。
(二)生產技術便利,增強受眾參與感
隨著技術的研發以及社會的進步,移動短視頻的用戶體驗感大大增加,用戶使用短視頻的難度降低,普通用戶都可以參與制作和生產,極大地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例如,用戶點擊加號可以選擇拍照片組成視頻,或者拍一小段視頻,還有配樂、字幕供視頻生產者選擇。短視頻制作的工具也非常多樣,如視頻的開場、轉場、特效等多種工具讓用戶制作出來的視頻更加具有特色,從而突出用戶自身的特點和亮點,給予用戶極大的創作空間和想象空間。技術的簡化和形式的多樣,賦予了每一個普通用戶成為專業人士的可能。
(三)內容來源真實,滿足個體需求
UGC模式下的移動短視頻,讓傳者和受者都感受到視頻內容的真實,并滿足了用戶個性的需求。移動短視頻所承載的信息內容比圖文表現形式的內容更多,其以生動的視頻拼接或長鏡頭的形式呈現,經過了后期的視頻軟件加工及視聽的升級,讓讀者記憶更加深刻。短視頻為用戶提供了記錄社會百態的機會。通過大數據的支撐以及智能算法的推薦,移動短視頻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大數據根據用戶觀看的短視頻的類型來提供相似內容,從而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二、大學生短視頻創作的動因
在移動短視頻用戶中,大學生群體因其充足的時間以及快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容易成為短視頻的創作者與分享者。近幾年,各大高校紛紛認證官方短視頻賬號,并通過此平臺來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其平臺的內容生產者均為在校大學生。以清華大學為例,截至2020年12月8日,名為“清華大學”的官方抖音號粉絲已有620萬,視頻合計點贊量有2227.6萬,其中,單條短視頻點贊量破百萬以上的也不在少數,十萬點贊量以上的更是比比皆是。該抖音號內容豐富多彩,小到飯堂吃飯、校道散步,大到開學典禮、各大講座等,吸引了許多人觀看并點贊。國防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的官方抖音賬號粉絲均破百萬。這些高校通過開設官方短視頻賬號也側面調動了大學生參與短視頻互動的積極性。大學生個人賬號“ahua”“朱傲宇”“費啟鳴”“努力的悉尼小豬豬”等粉絲量都已突破百萬,朝著千萬進發。他們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短視頻作品,并通過各種方式運營自己的賬號,獲得了廣泛關注。目前來看,大學生發布短視頻,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
如今,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中,媒體內容的生產模式多是用戶生產,即由一般公眾生產,內容的制作渠道是非專業化的,內容的傳播渠道是網絡平臺。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對新媒體的接受能力較強。短視頻軟件是一種方便又時尚的創作和傳播渠道。大學生短視頻創作者作為自媒體信息內容的生產主體,利用自身的知識技能生產個性化的信息,傳播給大學生以及其他年齡段的更多受眾。無論是作為傳播者,還是受眾,大學生都是短視頻軟件主要的用戶群體,而創作平臺給予了大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因此,參與短視頻創作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為短視頻平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短視頻成為受大眾歡迎的新興傳播媒介,而大學生作為短視頻軟件主要的用戶群體,更了解同齡人的喜好,創作的內容更容易被大眾接納,也更容易為平臺沉淀用戶。
(二)樂于自我呈現與表達
新一代年輕網民,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在用戶生產內容的行為下,開拓了短視頻這一新的社交領域。不同專業、不同年齡的大學生齊聚在相同類型的短視頻平臺上,并且成為短視頻創作大軍中的主要力量。有關數據顯示,大學生群體在短視頻平臺用戶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而大學生群體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思維活躍,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度高,并且有著強烈的探索與表達欲望。同時,作為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新生代群體,大學生接受過互聯網使用方式與能力的培養,具有較高的媒介使用水平與素養。大學生群體也為短視頻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對短視頻領域產生影響。
三、大學生短視頻創作產生的積極作用
筆者以廣州市增城區幾所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大學生對短視頻的看法”為題的問卷調查與數據調查。調查發現目前在校大學生多是在抖音、快手等APP平臺上觀看短視頻,這兩款APP最受喜愛的原因是其功能完善,體驗感好。一款短視頻APP如果能夠從生產者角度出發完善各種功能,并從受眾角度給予受者良好的體驗感受,則能獲得用戶的青睞。
(一)疏解學業壓力,激發創作熱情
在短視頻內容方面,在校大學生一般更喜歡觀看娛樂和搞笑類型的短視頻,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當今大學生面臨著學習以及生活的壓力,需要在碎片化的時間里觀看一些娛樂和搞笑的短視頻來愉悅心情,放松自己。問卷數據中顯示,大學生一天觀看短視頻時間多在30到60分鐘,這也符合大學生一天的作息時間。他們利用下課或吃飯時間來觀看短視頻,從而使自己在緊張的學習氛圍中放松下來。
通過算法機制,短視頻APP會根據用戶觀看視頻的完播率、點贊率、評論率、關注短視頻博主的類型等數據來推薦該用戶喜歡的視頻類型,然后投其所好推薦用戶可能喜歡的短視頻。大部分的大學生用戶無疑得到了不錯的用戶體驗,可以不用專門搜索尋找就能觀看到喜歡的短視頻,從而得到精神上的娛樂與放松。但是這樣的用戶推薦功能有利有弊,對于跟上時事熱點、潮流趨勢來創作的大學生來說,有了短視頻平臺的推薦,會有更多人觀看到他們創作的短視頻,有利于短視頻的傳播,可以更好地積累粉絲,更加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也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意見,提升短視頻質量。而對創作類型比較小眾,缺乏個人特色的短視頻創作者,用戶推薦功能反而可能會讓他們的短視頻埋沒。缺少點贊和觀看,難免會打擊到創作者的自信心。
(二)提升專業技能,拓展創作視野
短視頻軟件產生的初衷是為了方便創作與傳播,降低制作難度和內容門檻。利用手機拍攝并剪輯是大多數大學生短視頻創作者的選擇。但也有不少大學生短視頻創作者會使用專業設備,音樂類短視頻創作者大多數會購買專業的錄音設備來降低環境的雜音,使錄制的聲音更為清晰。近幾年,隨著Vlog的興起,不少大學生也會購買單反、微單、運動相機等器材進行Vlog的錄制,清晰的畫面和飽和的色調使得受眾獲得了更好的視覺體驗。同時,短視頻制作也讓不少非影視專業的大學生學習了解了攝影和剪輯的專業知識,個人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除了在設備上的專業化,大學生上傳自己創作的短視頻得到了受眾的支持與喜愛,也會鼓勵大學生將創作變為專業技能,從而提升了個人能力,在短視頻創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四、基于大學生短視頻創作的優化路徑
在短視頻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進行短視頻創作與分享可以幫助打通學校的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同時,創作短視頻也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大學生習得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群體進行短視頻創作的過程中,學校和平臺可以在各自層面引導其優化創作行為。
(一)學校積極引導,做好內容監督
目前,從短視頻內容生產者的角度來說,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記錄自身生活的普通人;二是擁有專業特殊技能的傳媒領域從業者;三是MCN模式下已成為PGC生產模式下的專業賬號。這幾類內容生產者通常創作時間與精力相對固定,而大學生群體卻不盡相同。大學生群體在短視頻內容生產創作、賬號的日常運營中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大學生在生產內容時轉向能吸引更多眼球、快速獲得關注的內容上,將不利于大學生本身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學校要對其進行積極引導。首先,學校可以挑選校內優質短視頻生產賬號,定期進行推介,以學校主流賬號的影響力擴大校內學生個人賬號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其次,學校可以定期舉辦類似于短視頻大賽等賽事活動,激發學生們的創作熱情。總之,從學校方面來說,其既要做好引導,也要做好服務,既鼓勵學生創作,又要做好內容監督。
(二)平臺加強監管,不做過度消費
通常,個人在注冊短視頻賬號時會輸入基本信息、簡介、賬號主體內容和創作范圍。此方式既可以幫助算法機制了解賬號主體后進行興趣內容推送,也可以明確用戶所屬的群體范圍。大學生群體雖然已具有成熟的個體意識,但是尚未走出校門構成成熟的社會意識,如果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則可能發生價值觀習得偏差。因此,短視頻平臺在明確用戶所屬范圍為在校大學生后,應加強有針對性的內容監督與審核,避免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過度消費。同時,平臺可以出臺相關鼓勵性舉措,發揮大學生群體的素質教育優勢,多樣化激勵大學生積極創作更高質量、有深度和影響力的內容。
五、結語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短視頻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我國短視頻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期的初級階段。短視頻迎合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習慣,所有人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分享和傳播一段短視
頻[3]。短視頻生產流程簡單、制作門檻低、參與性強,越來越多的內容生產者和用戶涌向短視頻平臺。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群體的現代大學生更是因有充足的時間以及快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成為短視頻創作與分享的主力軍。從內容創作角度來說,短視頻可以激發大學生們的創作熱情,拓展興趣范圍,增強專業技能,甚至可以成為大學生拓寬職業道路的重要一環。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們還處于個體意識和社會意識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因此,需要平衡好視頻創作與學業之間的關系,保證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秦迪.UGC模式下移動短視頻的融合發展路徑[J].中國傳媒科技,2017(03):116-117.
[2]黎兵. 新媒介環境下電視節目傳播形態的探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
[3]2017短視頻行業爆發正當時[EB/OL].(2017-03-17)[2021-01-20].http://m.xinhuanet.com/tech/2017-03/17/c_1120643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