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佑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會的發展,現代課堂管理模式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生成績的提升,更多的是逐漸向培養全面型人才傾斜。而目前的課堂管理明顯無法達到要求。鑒于此,本文結合作者自身工作經驗,結合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現狀,提出合理建議以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高效課堂
前言:
初中生物是初中教學時期一門重要的學科,而作為知識貼近于我們日常生活,與我們平常生活的點滴都有關聯的學科。在近些年新課改的推廣實施以及素質教育發展落實的大環境下,授課老師不能再只是注重學生的成績,而更應該去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讓學生的動手、操作、思考、交流、實踐等綜合素質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培養,讓學生能夠在未來有更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傳統應試教育之下的學生都只有一個目標,應付考試,只為考試,而培養出的學生也就只擅長考試,但是脫離學校之后,學生沒有一定的實踐能力,面對應用型的工作無處下手,這也是傳統應試教育的缺點。初中生物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多么的重要,根據當今時代下初中生物課堂的現狀來構建高效課堂。
1.目前初中生物教學的實際情況
1.1對于知識的講解過于注重
初中生物這一門學科有很多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龐雜繁多,現在的許多初中任課老師們大都認為只要學生們把這些知識點都記清楚了、學會了,學生遇見習題就會做,他們的學習效率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鑒于此點,大部分的老師都會特別的注意對知識的講解,上課就是講,而沒有發現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需要進行培養鍛煉。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廣,漸漸的初中生物開始對學生實驗操作這一部分的相關能力開始重視起來,在試卷中也逐漸出現了實驗操作、理論聯系實際的題目。倘若授課老師就只是一味的講解理論知識點,不注重實驗實踐教學,那么學生的理解可能就會不足,時間久了在進行實驗題的解答的時候學生便會沒有思路,不知道做什么,長此以往,對于生物這門學科的學習熱情也會愈來愈少。
1.2 教師的能力受到限制
伴隨著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我們現在每天所面臨的信息越來越多,每天的新知識的出現也越來越頻繁,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有關初中生物知識點的考察的考試也開始逐漸貼近生活,貼近當下時事熱點,這就要求授課老師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只時扎根于教材,不了解或者很少對學生普及當下社會發生的時事熱點,讓學生了解的途徑有了限制,學習范圍也縮小了,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學生對于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生物問題毫無頭緒。
2.構建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措施
2.1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堂互動
對于課堂互動活動的設計,最重要的便是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知識灌輸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因此喪失了學習興趣,無法做到跟著老師的思維走。生物是一個非常注重學生的思維技能的課程,如果課堂無法保證一致的學習思維,教學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將學生放在主位,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才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于課堂互動活動內容的設計,教師應當著重思考。
2.2根植于教材,強化學生生物學習觀念
對于學習所有科目來說,教材就是學習開展這一科目的關鍵所在,教師想要講好這門課就需要在對教材特別熟悉,但是運用好教材的同時也不能夠完全的依賴于教材,應該將教材的關鍵點、精華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將教材里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從而強化學生的生物學習觀念,讓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2.3結合時事,貼近生活
近年來考試題目越來越偏向對學生關于社會熱點的考察因此在進行日常教學的時候授課老師要積極為學生普及當下時事熱點,使得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寬,能夠從容面對考試。同樣,教師要知道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而不能一味的去灌輸知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變化,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得到了提高。
2.4學生科學思維得到培養,主體地位得到顯現
在進行正常的生物學科的教育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意課堂的主題是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夠做到對教學的契機有所把握,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運用科學思維,而且要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積極性的鍛煉。
結束語:
通過上面我們的一些觀點論述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從教師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進行,還是從學生相關學識能力以及成績提高方面來看,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做到結合好教材,并且積極融入時事內容,積極參與實踐實驗,讓學生主動思考,培養他們的科學性的探究思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云斐.淺談核心素養之生命觀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113-114.
[2]喬亞玲,閔伶,鄧自發.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65,69
[3]程炎斌.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建構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