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有關聯對接的主動意識,創設生活情境感知詞語意趣,聯系生活案例解析詞語意趣,關聯生活經驗內化詞語意趣,利用生活閱讀遷移詞語意趣,從而形成新的教學驅動力,讓學生在多重對接學習中形成詞語認知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情境;詞語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4-0062-02
引? 言
詞語解讀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釋詞解意的環節,教師不僅要將詞語放置到具體的語境中,還要注意對接學生生活認知,促使學生形成立體性詞語解讀。因此,在詞語釋義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創設生活情境、聯系生活案例、管理生活經驗、利用生活閱讀,要求學生從生活認知基礎出發,對詞語展開深入體悟和研究,形成完善的詞語認知。
一、創設生活情境感知詞語意趣
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生活認知有一定了解,以便做好合理的對接設計。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進行文本的整合閱讀,聯系上下文進行詞語的感知和解析,并注意對接生活認知,對詞語本義和引申義展開對接性分析,這樣才能獲得更為準確的詞語意義解讀[1]。特別是一些抽象性詞語,僅靠工具書是無法完全解讀的,因此,教師要觀照學生生活認知進行對應引導,促使學生順利進入詞語意趣內核,自然形成有形詞語學習認知。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語文下冊《荷花》一文中,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將一些典型詞語找出來,結合具體語境體會其意思。在課堂檢查環節,很多學生并不能準確解讀這些詞語,如“挨挨擠擠”“翩翩起舞”“飽脹”等。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理解這些詞語。第一幅圖片是課間同學們一起下樓梯的情景,人頭攢動,學生對“挨挨擠擠”有了鮮明認識;第二幅圖片是爺爺、奶奶在跳廣場舞的場景,學生對這個場景比較熟悉,自然能夠體會到“翩翩起舞”的基本意思;第三幅圖片是浸泡后的種子,看著一顆顆飽滿的種子,學生對“飽脹”有了明晰感知。
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生活圖片,為學生提供生活情境認知機會,由于學生對這些生活情境非常熟悉,自然能夠形成對接性思維,結合詞語的語境意思,對這些詞語形成新的認知。文本詞語運用與學生生活積累有很多對接點。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手段進行輔學引導,從而快速啟動學生的生活認知,提升學生的詞語學習效率。
二、聯系生活案例解析詞語意趣
文本中的很多詞語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高度契合。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詞語時,可以結合生活案例展開,讓學生通過生活案例完成詞語內化。由于小學階段的詞語學習不是專業解讀,教師不需要對解讀方式和構建邏輯有太多的觀照,而要對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認知進行重點研究,找到詞語對接角度,讓學生在解析生活案例中順利進入詞語核心,自然建立詞語認知體系,這才是有價值的詞語教學設計和組織[2]。
在具體實施聯系生活案例展開詞語教學時,教師要有整合意識,利用最為簡單的對接,給學生帶來新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快速形成詞語認知。例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時,課文中有一個典型詞語“奚落”,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文本閱讀理解這個詞語。學生大多能夠做出準確解釋:用尖刻的話說別人的短處,讓對方難堪。為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知體驗,教師要求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相關案例,對“奚落”一詞做直觀展示。學生開始了思考和討論,很快就找到一些案例。有學生說:“考試成績發布后,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會以驕傲的神情問成績差的學生‘你這次倒數第幾?’這就是奚落。”
教師要求學生收集生活案例來直觀解讀詞語,是比較有創意的教學設計。學生對生活案例展開對接性解讀,能夠對詞語產生直觀解析和極為深刻的理解。
三、關聯生活經驗內化詞語意趣
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而這些積累往往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在啟發學生展開詞語學習時,要對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情況有一定的判斷,針對學生生活認知實際做出對接性設計,促使學生順利進入詞語個性化學習,利用生活經驗積累實現詞語內化。由于學生生活經驗積累具有差異性,教師要借助集體的力量,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完成詞語的生活化解讀[3]。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詞語學習效率,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際能力。
在設計詞語教學時,教師要對接學生生活認知經驗,確保詞語解讀帶有濃濃的生活氣息。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詞語學習品質,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鹿角和鹿腿》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找出其中的典型詞語,如欣賞、勻稱、珊瑚、抱怨、噘嘴、皺眉、精美別致、沒精打采、獅口逃生等。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梳理性解讀,對這些詞語有了一定認知。為了讓學生對這些詞語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要求學生寫一段話,至少用上其中三個詞語。學生展開相關思考,很快進入寫話階段。教師跟進指導,對學生的詞語運用提出新要求。在課堂展示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展開互評活動,主要對典型詞語的應用適合性做具體評價。
教師要求學生運用典型詞語進行寫話訓練,給學生創造了應用詞語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準確運用這些詞語,就說明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習作任務時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詞語學習效率。
四、利用生活閱讀遷移詞語意趣
詞語具有生活化特征。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閱讀有一定的觀照,讓學生結合生活閱讀完成詞語感知和體驗,以獲得豐富的學習認知[4]。學生的生活閱讀極為廣泛。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時,要有遷移意識,讓學生結合閱讀經歷展開詞語的對比性解析,而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將會是深刻、鮮活的。由于學生的閱讀基礎具有差異性,教師在詞語教學時要注意發揮骨干學生的示范作用,讓學生教學生,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學生在生活化閱讀學習活動中積累了不少詞匯,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認知遷移的機會,自然能夠促使學生順利進入詞語內化階段。教材內容也是重要的閱讀內容。教師在設計詞語訓練時要有意識地對接學生生活閱讀。例如,在教學《方帽子店》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畫出文本中的典型詞語,如櫥窗、圓筒、古董、一溜煙等,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這些詞語的特定意義展開研讀。同時,教師要深入學生互動中,認真聽取學生發言。有學生說:“我認為,‘古董’一詞是指一些老物件,而且其具有收藏價值。”也有學生說:“‘古董’未必有收藏價值,文本中的方帽子肯定沒有太多收藏價值,這里的‘古董’應該是有特殊意義的。”還有學生說:“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能夠看到,大街上有‘古董商店’,這些店收藏的東西肯定有價值。”教師適時給出引導,讓學生結合文本語境展開認識,并對詞語的語體色彩進行重點討論。
教師為學生設計集體討論活動,讓學生結合平時閱讀認知對文本中的詞語用法進行重點研讀。從學生發言中可以看出,教師教學引導是比較到位的。學生對詞語的語體色彩有了一定認知。“詞無定性”,詞語只有放進語境中才有特定的表達意義。
結? 語
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經驗積累,這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在詞語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對接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更多詞語內化的契機,有效提升學生詞語學習的質量。學生的生活認知是鮮活的,能夠給詞語學習注入豐富活力;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直觀的,能夠給詞語學習提供更多參數;學生的生活實踐是個性的,能夠為詞語學習帶來創新體驗。
[參考文獻]
鄭云斌.語文詞語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語文天地,2018(03):65-67.
官秀平.基于生活化的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新探[J].江西教育,2019(08):51-53.
韓麗.語文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2020(11):92-93.
張彥.讓學生融入生活: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5):258.
作者簡介:黃麗梅(1975.5-),女,福建浦城人, 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