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莉
摘要:學好語文可以為其它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系統的學習語文知識,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情況,對教學模式不斷的優化創新,從而實現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目標。教學質量是教育領域中永恒的課題,教師只有不斷的探究新型、科學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全面放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真正的將語文教學質量提升上去。
關鍵詞: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質量;提升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即將升入初中,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六年級的語文教學時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中的完結,同時還需要銜接初中語文教學,幫助學生做好小升初的銜接是六年級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因此,提升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步入初中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比較高,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制定的教學目標應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結合,設計出有針對性、目的性的教學方案。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探究活動中,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如今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創新型的教學方式,這些教學方式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弊端。但是,目前依然有部分教師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符合學生的教學策略,盲目的選擇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情況非但沒有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反而讓學生感到不適應。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忽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承受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不斷的交叉更換,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的產生畏懼情緒,甚至有的學生會對學習語文產生厭倦的心理。另外,有的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一味的向學生單方面灌輸語文知識,學生長期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重視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氛圍枯燥乏味,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多的加入了教師自身的意志,久而久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降低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養成了一種過分依賴教師的消極心理。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生不清楚自己學習語文的真正的意義,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思考,這些問題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始終得不到顯著的提升。
二、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分析
(一)加強溝通,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在進行課堂提問的環節中,或是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朗讀文章學會如何總結和概括文中的中心思想,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課堂提問的環節中采用小組合作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勇敢的表達自己的真實見解。這種表達能力的訓練,不僅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師生課堂位置轉換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在課堂上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理論知識講解上,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知識拓展,反而還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因此,教師應當轉換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關系,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教師必須為學生營造出平等、自由、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潛能,通過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方式順利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做好輔導作用,深入挖掘教學材料中的知識點,明確教學目標,同時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六年級的學生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語文學習,但是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未成熟,在面對比較困難的問題時,教師應該給出具有參考性的意見,引導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啟發學生的語文思維,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三)創設情境以及多種自學平臺,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擁有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六年級的學生大多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這也無形中降低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期待,如果教師依然采用那些老舊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改變學生對傳統課堂的認知,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教師要靈活的借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建多種自學平臺,結合不同的教學要求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優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四)加強互動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內心世界
小學階段的學習年齡比較小,及時是六年級的學生也依然帶著孩童獨有的稚氣與天真,他們的思想往往天馬行空,很難捉摸。所以,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的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根據學生的內心世界因材施教。如今許多學生在面對教師時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不敢展露自己的天真,這些學生無法對教師打開心扉,這就導致教師很難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多給予學生一些關愛,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做好面帶微笑、平易近人、與人友善,禁止將生活中的情緒帶入到工作中。另外,教師可以定期組織開展主題班會活動,通過班會活動增強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交流,比如教師可以以“我的假期生活”為主題開展班會,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周末的日常生活,教師必須學會傾聽學生講話,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發展,從而吸取有用的信息,加深對學生的了解。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即將面臨升學的關鍵時期,教師不能只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能力、學習習慣、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語文的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巧莉.淺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J].學周刊,2020,(15).119~120.
[2]江柳青.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J].江西教育,2020,(12).34.
(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金山小學 36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