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健
摘要:目前,許多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解和實施存在一些誤區。學校管理者應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與綜合學習、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的關系。學校要制定課程實施方案,規范課程內容,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制定具有一定跨度的課程體系,供學生自主選擇。綜合實踐教學教師課程體系如何建設和如何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問題。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學校管理者;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引言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前身是1991-2000年的活動課。2000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頒布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受到高度重視。然而,近十年來,中小學在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主要包括對課程價值和屬性的認識、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內容體系的發展、課程內容體系的創新、課程內容體系的創新、課程內容體系的創新等,課程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一、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課程是什么
本次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更改過分地看重傳授知識的傾向,更改看重傳授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現代社會和信息科學等技術之間的相互聯系。這就必然要求我們為大學生建立一個全面、非專業性的新課程,使得知識真正回歸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世界,回歸到了學生的經歷成長和人類社會進步。因此,“以廣大學生直接的體驗為主要依據,緊密地聯系到廣大學生自身的社會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注重其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整體綜合應用。”根據課程改革需要,從初中畢業生到高中都應將各種綜合實踐活動分別加入到專業必修課中。在新課程結構理念體系中,將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提升成為一門全面的綜合實踐課程,強調通過培養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的生活中尋找問題,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體驗各類活動和實踐的過程。與其他專業相比,綜合性實踐活動更加強調了自主意愿、開拓性、探索意愿和實踐精神。
二、闡明了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課程的基本原則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精神,符合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法則。思想與政治科學課的教學如果想能夠真正地做到“入心、入耳、入心”,就必須有效地系統性地向學習者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要努力讓我們的思想與政治科學課程能夠走出我們的校園,走向我們的企業和鄉鎮,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經濟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個主戰場,讓我們的廣大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認真地思考和了解自己的理論,落實“三貼近”(貼近現代化接近現代實際,貼近人民生活)的原則。
第二,它必須遵守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知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觀和實踐觀應當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毛澤東同志也總結了認識的基本流派:“實踐、認識、再實踐、又認識來回無限,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個循環的內容都有了相對的提高。它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整體認識理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和實踐相統一。”
第三是要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生理相對成熟,心理也呈現出一些特點:一智力發展達到頂峰,通過引導,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處理社會實踐中的問題;二增強自我意識;三豐富的情感和情感有助于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提高對社會的情感認知;第四,大學生文化素質高,有以世界為己任的抱負和愿望,善于從大的角度關心社會發展,關注整個社會的改善和進步。
三、構建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課程體系
要以落實黨中央的指示精神作為教育工作導向,以了解社會實際需要為教育工作導向,以培養廣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精神作為工作主線,堅持"大實踐觀"的教育理念,整合各種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實踐性教學資源,構建一套分類引領、層次分明、相對獨立的開放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是對于課堂理論教學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是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結構體系設計的補充與完善。該制度應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戰略目標制度。它主要是由指導思維和建立教育的定位,以確保實際教學目的為前提。二是完善的內容制度。需要用一種層次+模塊的形式來構建自己的內容框架。在層級上,要做到充分體現層層遞進、層層加以深化;每一個模塊中,都需要能夠充分地表達出它們的功能與作用。三是加強管理,它們主要是由組織治理、管理經營以及制度治理三部分組成。組織管理主要是泛指由院校級、院(系)級等負責開展實踐性課程教學工作的領導機構組成的管理機構或者組織;操作性管理主要是制定了具體實踐性課程的教學提案、教學中的具體計劃與經驗總結。系統管理工具主要是指各類教育實踐性的管理檔案。四是條件框架。主要包括四個基本的教學內容,分別介紹了實踐性的教學團隊建設,即實踐性的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性的教材建設,實踐性的教學資源平臺建設以及實踐性的教學信息化平臺建設。五是考核評價結構。根據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目前作為一門公共性教學科目的實際情況,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評價:第一項目是對實踐性教學所涉及的課題和研究生論文的成果;第二種就是參考實踐性的教材(包括社會調查報告書、課外讀物體驗等);第三,這就是每個學生在本上兩個學期進行的教學質量評價。
結語
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臨著教師的困境。在一些學校,只有一個或幾個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者,絕大多數教師認為“這不關他們的事”。雖然一些學校成立了研究性學習課程領導小組,規定所有教師都要參與學生活動的指導,但這些教師并沒有給學生帶來實質性的指導。通過校本研修、校本培訓和“請進請出”的方式,讓教師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曉琳,孫雅妮.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差異化推進〔J〕.中國教育學刊,2020,(9):108
[2]鄭其瑞.德育、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建設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1(15):1-3+105.
瀘州開放大學 6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