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少華 劉霜
摘要:為改善軟件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實踐教學現狀,通過建立無人機綜合實驗室,實現專業教育、雙創教育同向同行,基于當前軟件學院數字媒體技術教學實際,提出了實踐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相關度概念,研究了實踐教學體系的邏輯構架,結合專業教育、雙創教育需求構建了連通式實踐教學內容。
關鍵詞:連通式;雙創教育;學科競賽;實踐教學;專業教育
一、引言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移動,二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相結合的發展目標。
二、研究內容
無人機綜合應用教學是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院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內容。為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水平,國務院、教育部多次出臺文件重點關注高校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指出要“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踐成為高頻次出現的關鍵詞之一。為改善軟件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實現專業教育、雙創教育同向同行,基于當前軟件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學實際,建立無人機綜合應用實驗室,(一)培養方案內、外的實踐教學內容,構建完整的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相關度。(二)依據學生個人優勢參與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專業創新意識、創業精神。
三、無人機綜合應用實驗室建設內容
利用北林校區教學樓空余教室,建立無人機綜合應用實驗室,主要包含航拍無人機、第一視角拍攝設備、無人機精準物流創新實驗平臺、無人機組裝配件、無人機電池等。
無人機綜合應用實驗室重在培養學生對飛行器設計過程、參數預估與權衡、飛行性能快速仿真、空氣動力學性能及結構強度參數分析、穩操性等專業知識點的實踐認識,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可自由組裝制作小型無人機。結合飛行器結構要求,針對機身、機翼、尾翼、起落架等結構件的力學性能,學生團隊可根據自身研究內容選擇相應的性能分析軟件或編程方法,身體力行理解飛行器結構力學的專業知識系統及在型號飛機設計、分析中的應用技術。
1、無人機的各種傳感器、控制系統及動力裝置;2、無人機的組裝,充分了解物流無人機的構造及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3、掌握無人機的飛行原理、調試技術、故障排除與維修技術;4、可對本平臺自主進行二次開發、調參、拆裝訓練;
四、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從實踐教學體系來看,完整的實踐教學內容應涵蓋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及應用能力、探索能力等的培養。如果僅孤立改革某一教學環節,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水平的提高將影響有限。基于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綜合性,將各實踐環節根據相關度強弱連通成完整的實踐教育體系,并結合專業教育(以飛行器設計專業為例)、雙創教育需求,構建連通式實踐教學內容。飛行器設計對專業理論和應用能力均有較高要求,為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組建專業教師指導團隊,根據階段學習特點,對新概念無人機設計進行基礎能力、基礎實踐能力、專業知識點、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分拆,與相關課程老師合作溝通,參與學生理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實踐教學,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如計算機編程、CAD建模、電子電路設計、力學性能分析與測試等相關技能,及早在學生實踐學習中植入新概念無人機設計元素,提高基礎實踐能力培養的專業融入屬性。飛行器設計專業以飛行器總體設計、小型無人機工程設計、飛行力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器結構與系統等專業課為核心,形成完整的專業知識內容體系。專業教師指導團隊以所授專業課程為載體,將專業知識點分拆到課內實踐及實驗課程教學中,根據既定新概念無人機有目標有針對地開展專業實踐教學。
五、教研實踐互聯策略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的兩個同向職能,圍繞科研實驗室、科研項目開展的各類科研活動,吸引學生盡早參與科研項目。通過飛行器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和試驗的持續鍛煉,以本專業科學問題的發現、分析、試驗為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對專業前沿問題、專業發展趨勢、專業知識應用的實踐能力,具有較長的研究周期和持續的研究投入。相比而言,理工類學科競賽多以科技創新、科技小發明和科技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由學生自行組織、制定方案、設計制作、技術論證,與課程設計的新概念無人機、飛行器設計等內容相融合,專業教師參與指導,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準確把握和實踐。雙創活動是雙創教育和實踐教學的融合點,面向航空監測、運輸物流、滅火、水文資源勘測、黃河流域水域監測等市場技術要求,突破新穎的總體設計方案、應用關鍵技術,吸收管理工程、工業工程、財務會計等專業學生,通過項目計劃完善、方案應用演化、關鍵技術推進、競賽路演提高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優化學生的跨專業知識實踐能力。以上實踐教學環節中,始終貫穿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將課程設計、專業知識、科研活動、學生競賽、雙創活動等有機融合,改善實踐教學培養水平,構建連通式閉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六、實踐教學成效
自2016年連通式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探索以來,學生團隊取得了大量優秀成果,結合“挑戰杯”、“互聯網+”、“全國大學生機器人競賽”等重要學科競賽。共獲省賽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5項。學生團隊參與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申請專利10余項,綜合提高了科研素質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矯永康,陳勇,李芮琪.探討無人機專業模擬訓練教學[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5(增刊1):109-111.
[2]云超,李小民,鄭宗貴,等.飛行操作任務的無人機模擬訓練及系統設計[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9,35:130-133.
[3]申斌,李坦,傅小進.無人機新型教學訓練手段研究與實踐[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8(2):158-161.
[4]于進勇,寇昆湖,陳勇,等.無人機模擬訓練教學系統設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221-223.
[5]謝鴻宇,楊木壯,趙冠偉,等.無人機航測教學實驗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7(4):157-159.
[6]孫瀾瓊,趙星龍,卓家靖.面向無人機航空信息處理課程教學改革的調查問卷分析[J].新校園旬刊,2017(2):38-39
[7]劉戰合,田秋麗,王曉璐,等.復雜專業背景下無人機系統課程精細化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4):22-25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科技攻關項目(152102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