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龍
摘要: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理論、方法和規律性的本質認識,從數學理論中抽象出來,用于解決數學問題的指導思想。在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下,讓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者開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數形結合思想的運用。對此,如何有效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就成為教師需要開始注重的問題。
關鍵詞:數形結合;小學數學;運用方式
數形結合思想是依托圖形進行問題思考,以形解數、以數解形,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學習中,解決抽象的數學難題,從而提升自己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但是,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教師看重學生公式、定理的記憶,缺乏數學思想的運用,難以理解抽象的知識。而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數學素養。下面,本文就對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方式進行探討。
一、創設文化情境,激發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重要因素,學生會在興趣的引導下,對知識點進行深刻理解和記憶。但是,傳統的教育方式過于單調,再加上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使得數學學習抽象難懂、枯燥乏味,難以刺激學生的數學神經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而情境是一種生動的學習方式,將抽象轉變為生動,以趣味、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文化情境,讓學生了解數學思想,更好的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例如,在導入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從互聯網中搜集一些和數形結合思想相關的數學歷史故事的例子、由來、發展等過程,添加到課件中,并以文字輔助,以便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方式下,激起興趣,還能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系統了解數學思想。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將準備好的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其觀看,加以生動的語言說明,“在人類早期的時候,為了方便計算和交易,出現了結繩、刻痕、記數等早期數形相結合的辦法;古希臘數學家在《幾何原本》中研究過數形結合思想;我國古代《周髀算經》在計算勾股定理的時候,也用過數形結合思想;甚至,在現代數學家華羅庚也對數形結合做過研究。這些都是數形結合的歷史發展過程。”通過引用歷史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學生也愿意主動加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二、開展動手實踐,體驗思想
數學知識具有可操作性。小學生是通過感知實物來想象、理解抽象知識的,這就說明動手實踐對學生獲取知識、參與活動、感悟思想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讓學生在直觀、生動、操作中,培養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相互質疑、相互解答中,獲得數學知識,還能讓學生體驗數與形結合的完整過程。
例如,學習《面積》中“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這部分數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就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數學思想。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先把白紙給到學生,將學生進行小組分配,并提出小組任務:“在一個長10厘米的長方形紙片上剪去一個邊長為8厘米的正方形,此時長方形面積減少64平方厘米,求長方形剩下的面積是多少?”這樣學生就在小組合作中,體驗數學思想前后的全過程,分析圖形面積前后的數量關系,從而推導出問題計算的答案。運用這樣的方式,讓每個學生有了不同的學習分工,在動手實踐中獲得精準的操作,更準確的計算結果,有助于學習效果和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數形結合思想的有效滲透。
三、巧設數學練習,提高能力
在傳統的數學練習中,重復性、機械性以及對公式的應用就成為教師布置練習的主要方向,很少涉及到轉化思想的運用。這就導致,學生在數學練習中,不能鍛煉自己的轉化能力,也無法培養自己的數學思想。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為目標,巧設數學練習題,讓學生在練習題中,鞏固和深化數形結合思想。
例如,在問題設計之初,教師要提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如,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要以基礎知識為主;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以拓展思維為主。同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貼合學生生活,利用生活常見事物來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在學習《簡易方程》這部分數學內容的時候,就可以設計包含數形結合思想的數學題。如,已知一段路程的長度,有兩列火車分別從不同地方出發,在已知時間內相遇,利用一列火車的已知速度求另一列火車的未知速度。在題目的設計中,包含了數形結合思想,可以讓學生畫出圖形,方便解決。通過巧設數學練習題,讓學生在問題中,提高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數學思想是數學的精髓所在,數形結合思想也是小學階段常用的思想之一。而小學階段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階段,需要教師運用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結合數形結合思想,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增強學生的數學信心,刺激學生的數學神經,使其更好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穎.淺析“數形結合”的數學教育意義[J].教學與管理,1998(2).
[2]鄭毓信.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4(4).
理縣甘堡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