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拓
摘要: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基本特點對校內工科專業的學風建設產生很大的沖擊。在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下,通過完善專業建設調整模式、健全學風育人體系模式、打造學生創新教育新模式來構建學風建設的“三模式”,從而有效提升藝術類院校中工科專業學生的學風。
關鍵詞:藝術院校;學風;建設路徑
學風是學校教育目的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特定維度上的生成過程與統一形態,其建設成效是反映一所高等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面向未來的新工科建設強調建立更多樣化和特色化的教育培養模式,強調培養更多的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創新型卓越人才。這必將對工科專業尤其是藝術類院校中的工科專業的學風建設產生巨大影響。
一、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基本特點
藝術類院校是指培養具備藝術專業知識,如音樂、舞蹈、表演、美術、設計、影視等專業,能從事各專業工作和實踐的人才的專門院校。這些院校的專業學習需要的較高的興趣、藝術天賦和創造思維,導致這些院校的學生也漸漸形成自己獨有的基本特點。
1、思想活躍,感性思維較強。
藝術類學生普遍思想活躍,富有創造性,樂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標新立異,富有激情,感性思維豐富,相對缺乏遠大志向與長遠規劃。
2、個性鮮明,紀律意識相對薄弱。
藝術類學生普遍崇尚個人的發展,強調自我,具有情感化、個性化、自由化的浪漫色彩[1],集體觀念、紀律意識相對較為薄弱,排斥說教,是非觀念相對模糊。
二、藝術院校中工科學生學風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在藝術院校中的非藝術專業學生,尤其是工科專業學生受到藝術類學生的影響更為直接。工科學生在藝術類院校大環境中也崇尚個性,向往藝術類學生豐富多彩的專業生活。具體表現有:對自身專業前途了解不多,專業意識較為淡薄;專業忠誠度不高,轉專業的申請率較高;學習內驅力不足,存在到點進教室、上課玩手機和睡覺現象;眼高手低的現象較為明顯;功利性學習心理較強,考前臨時突擊,在專業學習的深度和高度上追求不夠等等。
這些問題的產生,既有其本身的特有原因,也存在大量的環境影響因素。首先,教和學雙方供需存在不匹配。當前,很多產業的形態和組織方式因為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尤其在藝術各個領域所屬的新興行業更加明顯。藝術類院校中的理工科學生對這些更為敏銳,有些學生對這些新興技術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漲,自發投入這些“科學+藝術”、“技術+藝術”的領域中進行學習。但是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這些新興行業結合的特色不夠明顯,與那些傳統工科專業沒有差異或者差異不大。導致學生產生了“不喜歡學、學了也沒用、能用的也沒法和人家競爭”等嚴重影響學風的錯誤觀念。其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不夠。藝術類院校中的學生原本學習相對較為吃力,進入大學后,他們不愿意及時或者沒有辦法及時建立新的學習目標,很容易在這種自主學習狀態下迷失。對理工科來說,基礎缺失后又進一步影響后續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最終導致了學習興趣的喪失。另外,一部分老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陳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根本不可能得到發揮,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獲得感不強,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度很低。
三、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構建的學風建設“三模式”
從根本上說,加強學風建設的目的就是改變目前學習中的不良狀態,從各種角度、維度著手,形成一種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改變。新工科建設在本質上是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主動布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的人才培養[2]。對于已有的工科專業,樹立新的理念,推動“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并探索實踐多學科交叉復合、多主體協同的教育新模式,培養能夠適應時代和未來變化的卓越工程人才。這種教育新模式為學生的改變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契機。近年來,浙江傳媒學院電子信息學院結合藝術類院校的特點和工科教育的背景,借助新工科建設的推進,探索學風建設路徑,逐漸形成了以完善專業建設調整模式、健全學風育人體系模式、打造學生創新教育模式為內容的學風建設“三模式”。
1、完善專業建設調整模式。
組織開展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完善,進行針對現有工科專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著力解決現有培養方案與新經濟、新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與學生發展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如傳媒學院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原來專業分流時一志愿率最低,最不被學生認可。后及時根據專業發展現狀尤其是行業發展需求,調整了專業方向,設置了演藝工程與舞臺技術專業方向,融合了機械、聲學、光學等其他學科,甚至還要結合藝術領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認可度,分流時一志愿率迅速上升。同時,利用工程教育認證加強課程建設。結合各級各類一流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等積極打造金課,并且要求所有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都圍繞著這個目標來實現原先的目標達成度,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獲得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健全學風育人體系模式。
學風育人體系的構建,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經驗和優秀做法。其核心是應由全校師生共同參與,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高校工作的全方位[3]。信息學院根據學院辦學特色,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通過開展“學風養正計劃”系列活動,明確學風建設的主要價值導向,健全學習激勵機制、紀律管理機制,發揮校園文化以文化人作用,并與學生思政工作體系、校園文化建設體系、教學管理與專業建設體系等銜接,探索建立了系統化、科學化的學風育人體系。具體的做法主要有:通過各種渠道營造加強學風建設的輿論環境,宣傳優秀學習典型。完善教師課堂考勤制度、學院聯合學風督察制度、探索打造家校一體的學風教育通報制度。
3、打造學生創新教育模式。
學科競賽是促進大學生增強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是大學生展示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舞臺[4]。信息學院主要是以學科競賽和專業大賽為載體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教育。通過“卓越人才”提升計劃、多年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聯合舉辦“科技文化節”等專業素質拓展類活動,組織工程師啟航計劃系列講座,舉辦各類學科競賽、專業大賽,如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互聯網+大賽等,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組織申報新苗計劃等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現在,學院每年在各類學科專業競賽中均能獲得百余項省級以上獎項。2019年,學院獲得國家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19項、二等獎38項、三等獎79項。
結束語:通過實踐探索逐漸構建起來的學風建設的“三模式”,在源頭上提升學習吸引力;在環境上濃郁學習氛圍,在制度上約束學習行為;同時,利用各類學生創新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真正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有效鞏固了學風建設成效。
參考文獻:
[1]陳高豐.新形勢下藝術類大學生的學風建設困境與路徑研究[J].山東青年,2019(2):6+8.
[2]吳愛華,楊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設引領高等教育創新變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3]王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5):76-78.
[4]柳蕾.以學科競賽為載體的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思考[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