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楊四維 陳建峽
摘要:在當前素質教育需求下,為了進一步深化初中地理課程教學質量,需要合理運用實驗探究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實驗探究教學模式的運用,符合核心素養背景下地理課程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重點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為初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因此,本文主要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利用實驗探究來培養初中生地理實踐力進行研究分析,旨在通過對當前的地理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實驗探究應用策略,從而為以后類似的事件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實驗探究;初中地理;實踐能力
引言:在初中教育改革中,教師需要重視課堂教學效率的優化設計。通過創新初中地理教學模式,提升地理教學效果,以育人為根本,通過實驗探究教學的優化,調動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實驗探究中,從而保障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對初中地理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初中地理實驗探究式教學設計要點
在當前初中素質教育的需求下,初中地理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重視教學方法與策略的合理選擇,同時也需要對實驗探究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從而借實驗探究為基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初中地理教學效果,需要在當前的形式下,對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以學生為本,打造完善的實驗探究教學設計體系,通過對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的有效覆蓋,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提升。初中地理的實驗探究教學設計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其實驗探究教學的設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更是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延續,其創新設計能夠對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完成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鞏固,以此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二、初中地理實驗教學創新策略
1、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地理實驗教學優化設計
在初中地理實驗教學中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優化學生課程教學的預習和教學環節,而且也可以為學生完成實驗教學提供更多的時間和便利。在地理實驗教學設計創新中,網絡平臺可以實現課程預習、課程設計、實驗教學以及教學效果改善的一體化建設。通過網絡平臺,初中地理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課程教學視頻,將學習目標進行分配,以設計成相應的實驗教學,并在實驗教學設計上通過標注學習難點和重點,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思維與自學能力。通過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地理實驗教學的優化建設,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時間,為學生在討論中努力發言提供必要的條件,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地理課程的良好教學效果提供保證,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1]。
2、地理實驗探究教學的多樣化建設
2.1情景化建設
在實際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是常用的教學輔助工具之一。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教材和動態教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渠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地理實驗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實驗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實現情景化建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情境實驗教學,學將習任務與圖片、視頻、文本等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下,運用豐富的教育形式完成實驗教學[2]。
2.2生活化建設
實驗教學設計的生活化建設,需要教師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中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初中生正處于價值觀發展和人格塑造階段。地理教學與實驗教學設計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生活化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能夠讓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引導學生與他人溝通。通過小組合作、家長與學生合作等形式的實驗教學設計,讓學生學會實驗教學的合作完成,以學生實際情感需求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實驗教學完成過程中體驗地理學習的樂趣,以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學效果[3]。
2.3開放型建設
由于地理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科學理論的基礎有效的證明方法。加深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系統化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思維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構建地理實驗教學的開放型建設,確保學生能夠在完成過程中,對地理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4]。
結束語:
由此可見,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上,不僅需要教師重視課堂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同時也重視實驗教學的優化設計。通過對實驗教學的設計創新,實習那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引導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的提升。同時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完成上,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孫太清.淺談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21(21):60-61.
[2]馬永新.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初中生地理實踐能力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7):39-40.
[3]劉征宇.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利用實驗探究來培養初中生地理實踐力——以水土流失成因的探究實驗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0(0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