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時,應注重將美術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悟美術的獨特價值,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美術學習中提升美術綜合素養。該文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為研究切入點,分析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小學美術課堂;生活化教學;構建策略
前言:因為美術,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因為生活,美術才得以生存與發展。生活是美術生存及發展的基礎。美術教師應結合生活,從生活出發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領略美術的魅力以及美術對社會的作用,從而使小學生真正認識、理解什么是“美”。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開發和利用生活資源,讓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尋找美術、展現美術,從而培養美術的基本素養,感悟美術的真諦。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1.美術需要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豐富
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離開了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美術創作將成為無本之源,無水之木,美術作品將失去內在的靈魂和觀眾的審美共鳴。同時美術又是創作者基于生活深入觀察、思考前提下經過提煉最終借由繪畫等藝術形式加以呈現的,可以啟發觀眾對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產生思考,提高人們對生活的感悟和熱愛。如我國保存下來的古代巖畫等都是對當時歷史時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場景的反映。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的啟蒙階段,通過美術等藝術形式接受正確的審美教育,對于其健康成長成才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2.美術創作要根植于生活并反映各生活場景
美術創作并不是無端產生的,即使是帶有幻想的畫作通常也是以生活體驗和環境為基礎的。所以美術創作離不開對現實生活的描摹和反映,生活場景是豐富多彩的,它為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和靈感。只有深深根植于人類日常生活與實踐、忠實再現生活本真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加工的作品,才會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才會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與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感悟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美術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悉心觀察、體驗并進行合理想象,繼而進行美術創作,有效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二、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使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部分教師的重視程度不足,沒有形成融合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意識,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采用原有的教學策略,一味灌輸繪畫理論和技巧,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強化美術知識,這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厭煩的情緒,影響學習環節的順利開展。第二,部分教師對于美術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理解不夠深入,應用環節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難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美術學習;對于生活化教學理論的掌握不夠深入,難以為具體教學手段的良好融合提供支持。第三,部分教師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素質教育理念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教學環節、開展教學活動。部分美術教師在教學環節中沒有為學生創設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
三、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的構建策略
1.課程內容的生活化
(1)課程內容與特殊事件相聯系
小學美術的課程內容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把教材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傳統佳節、學校運動會、春游、社會實踐等,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當時的情景,同學之間交流感受。當學生迫不及待想要傾訴自己的歡樂時,教師引導他們把當時的情景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學生美術創作的愿望就很強烈,情感自然也隨著筆尖流淌在畫面上。
(2)課程內容與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相聯系
廢舊材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大多數成了垃圾,還會污染環境。在美術教學中,如果能夠變廢為寶,把這些廢舊材料變成美術教學活動中的材料,不但能夠使美術生活化教學落到實處,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尋找可利用的廢舊材料,巧妙構思,合理創造,根據廢舊材料的屬性與特點巧借造型,發揮想象,或繪畫或裝飾,或折疊或剪貼,把廢舊材料回收再創造,將一件件藝術品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樣的教學真正體現了生活化教學的精髓,讓學生潛移默化地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美、創造美。
(3)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聯系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生活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將小學美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系,這樣就可以通過美術學習鞏固這些學科的相關知識,使美術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也可以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視角充實美術教材的內容,從而讓美術教學事半功倍,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體驗美術學習的生活感受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能夠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感受生活的情感。鑒于小學美術學科的特點,美術教師要把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在美術課堂上展示出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感受和學習中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美術的興趣。如,在《設計圖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設計生活中的圖標。教師首先提問學生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圖標,學生參與討論。馬路上有限速圖標、減速慢行圖標,超市里有禁止吸煙圖標,樓道里有安全通道圖標,等等。這樣的教學情境源于生活,讓學生認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進而讓他們更加熱愛美術課程。
3.加強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
教師在生活化的美術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并將其積累成繪畫素材。這樣的教學才符合新課標要求下生活化教學的要求。如果小學美術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脫節,就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就得不到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如,在《美麗的昆蟲》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開展了一節社會實踐課,組織學生到生物園參觀,讓他們仔細觀察昆蟲形態的多樣性,體會自然界昆蟲色彩的豐富性,讓學生面對面的觀察促使他們更加直觀地了解昆蟲的形態和花紋。通過這樣深刻的觀察,下一階段的繪畫創作就會水到渠成。
結語:美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亦美術,到生活中也能學到美術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不斷增強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超.生活化教學與小學美術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5):160-161.
[2]曾明強.生活化視界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000(01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