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徽
摘要:初中教育階段是學生學習拓展的主要階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學生自身拓展緊密聯絡,在現今的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受以往傳統教育意識的影響,教師還沒有擺脫填鴨式的教學實踐模式,并沒有將學生作為探究的主體,使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熱枕不高,沒有達到很好地培育效果。如何優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措施、加強學生學習熱枕、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是相關教育人員值得學習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013
在初中,學生處于思想成熟階段,會受到各界影響,隨著網絡時代發展,學生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更繁雜,作為相關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注意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與法制意識是必需的,這里首要明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與法制教育的深層次需求性,隨后提出幾方面對策,在教學生活實踐體現,希望能夠增強領悟,并為相關的教學事業拓展助力。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對于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大多存在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教師成為了整個課堂的主體,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這樣既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又約束了學生學習的創新思想,學生沒有發現學習的樂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難得到提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沒有擺脫傳統的教育思想,以往師生觀念阻礙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教師一直處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懼怕教師的威嚴,甚至在課堂上對不懂得地方不敢進行提問,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知識的學習;缺乏創新的教育理念,教師、黑板以及粉筆成為了課堂的主體部分,班級學生眾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運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沒有將每個學生顧及到,在教學中也沒有做到與實踐相結合,所教授的知識并沒有得到學生的理解,一味的長篇大論運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些都使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出現了教師講課很認真,學生卻沒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識。那么,怎樣將課堂教學發揮最大作用,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得以提高,是眾多教育者應該進行思考的問題。
2.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化
2.1 不斷的轉變教師自身教學的觀念。
新課標要求下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地調整和改革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注重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體系。新課標將原先的思想品德改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希望能夠有效的提升我國初中生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因此,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需要道德與法制教師不斷的改變自身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思想,從應試教育的觀念逐步轉向素質教育的觀念。初中的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目標,就是要不斷的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思想意識和法律意識,要注重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中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為本,在課堂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注重培養學生個方面的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不斷地完善自身的標準,保持大結構不變,注重局部的調整,精益求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跟緊時代的步伐,強調價值觀引領,充分的體現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2.2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實際的如果能中要想有效地落實新課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實現道德與法制教學的目標,就需要注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實教學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一句話叫“親其師信其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默契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實際的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有效地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就需要認識到自身即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且還是學生的朋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應當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賞識,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注重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對于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進步和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要及時的與學生進行交流,表達自身關愛之心,在課堂中營造良好、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
3.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延伸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教師單純地賜予知識,學生被動地聽課,而是在于教師地引領和指導,學生由學習的受體變成學習的主體,促使其沉浸在知識的世界里,自由探索。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的老師,要主動創設適合初中生心理和學習能力的教學情境,并大力開展合作探究式的小組學習活動,以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學習,引導學生去體會自主學習和思考的全部過程,慢慢培育其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以延伸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有效喚起學生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例如,在學習“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這節課時,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把本文中的知識進行提煉歸納并板書,接著教師引出一個話題,如:“受到不公正的評價時,你該怎么辦?”組織學生針對此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探究和思考,在學生進行自主交流和探究時,教師負責一旁指導和糾正,并結合以往學習中的歷史事件進行有效分析,如晏子使楚過程中,晏子是如何維護自己國家尊嚴的,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不同案例中維護尊嚴的不同方法,以幫助學生理解人格尊嚴權的具體內容,明確每個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尊嚴權,包括肖像權、名譽權、姓名權和榮譽權等。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通過這種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延伸學生的思維渠道,以慢慢形成其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一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研究[J].名師在線,2018(33):44-45.
[2]唐宗隆.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52.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