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瑩 張蕾
摘要:新時期新形勢對高校學生提出新的要求。掌握高校學生個體需要的特征,運用管理心理學的“需要”理論,明確開展思想工作的思路,樹立威信,注重情感,對有效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人的行為積極性和潛能的發揮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激勵的水平和方法。因此,應該把激勵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作為現代管理心理學理論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努力建立起具有高校特色的管理心理學理論體系。
關鍵詞:激勵;管理心理學;教學思想
一、管理心理學的重要作用
管理心理學在國外心理學界稱為組織心理學,在工商管理界稱之為組織行為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的重要分支。20世紀初,泰勒(F.Talor)倡導的科學管理運動和閔斯特伯格(H.Muensterberg)開創的工業心理學是管理心理學形成的先驅,而真正推動管理心理學產生的是1927年由梅奧領導的“霍桑實驗”。管理心理學主要研究工作環境中個體、群體和組織等層面的人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它強調人的因素在管理環境中的作用。管理心理學一方面研究領導行為、管理決策、組織變革與發展、團隊建設、溝通、激勵和跨文化管理理論問題。另一方面,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來研究職務分析、人員選拔、培訓、績效評價等。80年代之前,管理心理學研究比較集中在個體理論的探討,在激勵理論、群體行為和人事管理咨詢服務,以解決生存問題。而如今激勵問題已成為管理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也已成為教育員工以認知,思考和感知問題的實際方式,也突出了管理心理學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激勵管理學的導向作用
激勵理論是管理心理學誕生的基礎,也是目前管理心理學研究最多的領域和核心問題,激勵理論中的幾個重要理論包括,需要層次理論、目標設置理論,期望理論和公平理論等。
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人類集體活動,學生既是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又作為教學對象的客體,其能動程度,參與程度不僅影響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針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將激勵理論的有關理論和方法,通過恰當的手段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對于科學把握學生思想,心里和行為發展變化的規律,探討在教學中怎樣使學生產生并保持能動的心理狀態,努力提高教學工作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激勵理論在教學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一)激發學生的行為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需要是人類行為的積極的動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動機”動機驅動行為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受到領導的重視和賞識學生的學習的需要如果得到教師的發現和滿足,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愉悅感和激勵的力量,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學習就會更加積極。相反,學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學習就會消極甚至對抗。因此,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直接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要激勵某個學生,他就應該知道該學生的學習狀態現在處于哪個水平的需要層次上,其當時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并滿足該學生的這些需要,并將激勵措施用在激勵其努力彌補這些需要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其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通過贊美和表揚,肯定學生的優點和成績,讓對方情緒處于一種積極狀態,然后委婉指出其不足和問題,這樣既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使他們積極地改正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又能鼓勵他們追求更好成績的信心。
(二)引導學習的方向
目標設置理論,愛德溫提出了目標設置理論他認為"目標使人們知道他們要完成什么任務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個人本身為自己設定的具體目標"在決定個體的行為方面起直接作用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首先,應及時了解學生的目標設置狀況,知道他們重視什么或期望得到什么,這樣就使教師有了制定激勵措施的依據。其次,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導學生的目標設置,將他們的行為統一在正確的方向上。在教學指導中應使目標明確化,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盡你最大的努力去做。積極的暗示是值得運用的一種好方法,教師應兌現事先承諾的獎勵,讓他們覺得獲得獎勵是很現實的這樣。通過調動學生的期望內容和程度,就可以將其行為引導到與學習要求一致的方向上去,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維持學習的行為
這是源于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概念的一種激勵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對人的工作成績的強化是使其行為得以維持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它能更有效的增加先前行為出現的概率。它有助于提高強化中斷或消失的抵抗力。這樣,即使有較長時間的不強化期行為也能得到維持。作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要注意運用強化手段,特別是在學生的學習行為形成過程中的初期,應更加頻繁的給予強化可以按小比率增加的原則,持續不斷的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改進給以強化,直到它穩定在所要求的標準上。當其形成后,教師就應考慮降低強化的比率和改變強化的時距,可以先采用增加每次強化的強化量而減少強化次數的方法,當學生能夠從其行為中得到自我強化的時候,就可以進一步減少強化量了。但仍應以能夠維持學生已產生的行為為限。
三、激勵理論在教學工作中的意義
目前,許多學者基于對現行管理心理學理論體系的認識分析。認為應把激勵理論作為現代管理心理學的核心,激勵理論應用于教學過程中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實踐表明,運用管理心理學的激勵理論做教學工作,符合當代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特點。尤其是在目前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小理性認識能力相對薄弱自我意識和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公平思想日益濃厚的情況之下,這種理論的應用價值更加突現,運用激勵理論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點進行研究,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思想狀況,及時抓住其思想和行為的苗頭。可以增強教學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開創教學工作的新局面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凌文輇,鄭曉明,張治燦,方俐洛.組織心理學的新進展.應用心理學,1997,3(1):11-18.
[2]彭瑞祥.中國勞動心理學三十年.心理學報,1980(1):16-21.
[3]徐聯倉,王重鳴.管理心理學研究.中國心理科學,工作心理學分卷,1997,1055-1067.
[4]趙莉如(1992),中國現代心理學的起源和發展.心理學動態,1992年專集.
[5]House R J.Singh J V.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nual Review Psychology.1995,46:59-90.
[6]Weick K E.Quinn R E.Organizationalchange and development.Annual ReviewPsychology.1999,50:36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