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日民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活動中實施探究式教學法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維。在新課標不斷推動發展的背景下,使用探究式教學法能夠綜合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利于小學生掌握相對零散和抽象的數學知識。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模式
數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學科,以抽象的知識特點,零散的知識結構成為小學生學習的難題。尤其是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導致很多學生在面對數學學科時喪失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教師使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本文旨在通過探究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際應用,為后續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提供一定的建議和對策。
一、探究式教學的指導原則
(一)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時,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1]。在整個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學生需要先進行思考,然后再進行討論探究。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不會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因為會影響到正常的教學進度。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將課堂還于學生。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才能夠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同時充足的思考時間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對自己不明白的數學難點進行總結,在之后的探究討論過程中實現重點討論,在整個探究過程中聚焦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目標。但是要注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也不能過長,容易出現走神或者影響探究活動進程的現象。
(二)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小學數學教師不能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數學課程探究活動中來,教材中的探究內容往往以教師的理論知識講解進行填充。這種教學方法會大大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針對數學知識中的重難點會進行討論,最后得出學生關于數學知識的自我結論。這個結論是學生經過實際討論得到的,教師不要急于否定學生和學生的結論,因為學生的思考方式和教師不同,學生的結論更能反應出學生的思考過程。教師能夠針對這個過程修正學生的思考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2]。同時教師在讓學生經歷討論過程時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探究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之前使用情景創設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來和之后的探究活動進行結合,才能保證學生進行的探究活動是高效高質量的。況且,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就是抽象而零散,那么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創設有趣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
比如說在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中“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習時,教師在課前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情景創設: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長方形木質框架,然后說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20厘米和10厘米,對學生進行提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學習過長方形面積公式回答: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00平方厘米。然后教師將這個長方形框架進行彎折,折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師再次提問學生:現在我手里拿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它的面積發生變化了嗎。然后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通過這種情景創設法,既能夠對之前的知識進行一定的復習,還能利用學生熟悉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拓展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探究方法的合理使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效率,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教材內容積極拓展探究方法,提高學生探究活動的效率和學生對探究學習的熱情,最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3]。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六單元《確定位置》第一課時,學生已經在四年級學習了東西南北的方向表示和利用方格紙確定位置以及簡單的路線圖等知識,這部分知識為五年級“確定位置”的學習提供了基礎。在學習五年級“確定位置”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探究活動搬到戶外搬到操場上,通過實際操作已經掌握的數學位置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際的應用。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以第一組的學生為中心,要求第二組的學生走到東西方向十五步距離的位置,要求第三組學生走到正北方向距離第一組學生二十步距離的位置,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各組內部同學進行討論,以各組位置為中心各組同學進行位置的拓展,最后每名同學都要展示自己的位置。通過數學知識在實際操作中的運用,幫助學生奠定關于位置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基礎,使學生在掌握基礎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夠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相關數學知識,最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合理構建探究小組,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活動的基礎是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不合理的分組不僅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甚至還有可能造成學生出現厭學棄學的不良情緒。所以教師在進行學生分組活動時一定要秉持科學合理的分組態度,保證學生小組能夠在探究式教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比如說教師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分數混合運算》這一單元中第一課時,教師先要將學生進行分組才能進行探究式教學活動。教師在進行分組時先將所有學生按照學習成績的好壞進行排列,然后以六個一循環或者八個一循環的模式將學生分開,之后教師將每個循環的第一個人組織在一起,將每個循環的第二個人組織在一起,以此類推。在這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和特長將這些小組進行人員微調,微調的原則是保證每個小組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每個小組有表達能力好的學生,每個小組還要有探究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和分析問題,最后要保證每個小組盡量有組織能力強的學生。這樣的小組能夠充分發揮探究式學習的作用,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加到小組討論和探究活動中來。同時教師在進行分組時應該保證學生的個性能夠得到有效發展。小組在探究活動中根據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和探究能力強的學生的組織能夠實現探究活動的高效實施,然后由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結論闡釋。同時這種方法也能倒逼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高效的使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教師要注意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時要科學合理的分組,綜合拓展使用探究教學方法,最終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參考文獻:
[1]陳秀菊.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10):35-35.
[2]楊麗麗.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芻議[J].知識窗,2020(2):110-110.
[3]石燕.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J].讀寫算,2019,(7):109-109.